總蛋白測定試劑盒(雙縮脲法)檢測項目解析
總蛋白測定是臨床生化檢驗中的基礎項目之一,主要用于評估機體蛋白質代謝狀態及疾病診斷。雙縮脲法作為經典的總蛋白檢測方法,因其操作簡便、成本低廉、重復性好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醫療機構和實驗室。該試劑盒通過雙縮脲與蛋白質肽鍵的特異性反應,在堿性環境中與銅離子形成紫色絡合物,其顏色深淺與蛋白質濃度呈正相關,最終通過分光光度法實現定量分析。適用于血清、血漿、腦脊液等樣本中總蛋白含量的檢測,在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營養狀態評估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診療中具有重要價值。
一、檢測原理與反應體系
雙縮脲法基于蛋白質分子中肽鍵(-CONH-)與堿性溶液中的銅離子特異性結合的原理。在試劑體系中,氫氧化鈉提供堿性環境,酒石酸鉀鈉維持反應穩定性,硫酸銅作為銅離子來源。當蛋白濃度在10-120g/L范圍內時,生成的紫色絡合物在540-560nm波長處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檢測靈敏度可達0.5g/L。
二、核心檢測項目組成
1. 標準品系列:包含已知濃度的蛋白質標準溶液,用于建立標準曲線;
2. 顯色試劑:由氫氧化鈉、硫酸銅和酒石酸鉀鈉按特定比例配制;
3. 質控品:高、中、低三個濃度的質控血清;
4. 樣本處理液:用于特殊樣本(如脂血、溶血樣本)的前處理;
5. 反應終止液(部分試劑盒配備)。
三、關鍵檢測步驟與質量控制
檢測流程包括樣本預處理、標準曲線制備、顯色反應和吸光度測定四部分。操作時需注意:
- 樣本需離心去除顆粒物,溶血樣本需特殊標注
- 反應溫度嚴格控制在25±1℃,顯色時間精確至10分鐘
- 每次檢測需同步測定質控品,允許變異系數應<5%
- 標準曲線R2值需≥0.995方為有效
四、臨床意義與干擾因素
檢測結果異常可見于:
- 升高(>85g/L):脫水、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炎癥
- 降低(<60g/L):肝硬化、腎病綜合征、嚴重營養不良
需注意膽紅素>342μmol/L、甘油三酯>10mmol/L、血紅蛋白>5g/L可能引起正干擾,需進行樣本稀釋后復測。
五、方法學比較與改進方向
相較于凱氏定氮法和BCA法,雙縮脲法具有檢測速度快(15分鐘完成)、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但對低濃度蛋白(<5g/L)敏感性不足。新型改良試劑盒通過添加表面活性劑增強顯色穩定性,檢測線性范圍可擴展至150g/L,精密度提升至C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