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測定試劑盒(IFCC法)檢測的臨床意義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又稱谷草轉氨酶)是臨床生物化學檢測中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活性水平與肝臟、心肌、骨骼肌等組織的損傷密切相關。采用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IFCC)推薦方法的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測定試劑盒,因其高特異性、靈敏度和標準化操作流程,已成為臨床實驗室廣泛應用的檢測工具。該檢測項目通過監測血清或血漿中AST的酶活性變化,為急性肝炎、心肌梗死、肌肉病變等多種疾病的診斷、療效評估及預后判斷提供關鍵依據。
檢測原理與技術特點
IFCC法基于酶偶聯反應原理,通過測定AST催化L-天冬氨酸與α-酮戊二酸生成草酰乙酸和L-谷氨酸的反應速率,并利用蘋果酸脫氫酶(MDH)作為指示酶,將草酰乙酸進一步轉化為蘋果酸,同時伴隨NADH的氧化。通過分光光度法在340nm波長處監測NADH吸光度的下降速率,從而計算AST活性。該方法具有以下優勢:反應條件標準化、抗干擾能力強(如溶血影響小)、線性范圍寬(5-400 U/L),且與國際參考方法高度一致。
樣本類型與檢測流程
常規檢測采用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漿樣本,需注意避免溶血(紅細胞內含大量AST)。采集后樣本在室溫下穩定4小時,2-8℃可保存48小時,-20℃長期保存時應避免反復凍融。檢測前需校準分光光度計并驗證試劑性能,嚴格按試劑說明書設定反應溫度(37℃)及反應時間(3分鐘)。現代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通常預設標準程序,可批量完成樣本檢測并自動計算結果。
參考范圍與臨床解讀
健康成年人AST活性參考范圍通常為8-40 U/L,但不同實驗室可能因檢測系統差異略有調整。臨床應用中需注意:
1. 肝臟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時AST可升高至參考值上限10-100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時輕中度升高(2-5倍),重癥肝炎可能出現"膽酶分離"現象
2. 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發病6-8小時后AST開始升高,24-48小時達峰值(2-5倍),需結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鈣蛋白綜合分析
3. 其他疾病:骨骼肌損傷、胰腺炎、溶血性疾病及某些藥物(如他汀類)也可能引起AST升高
質量控制與注意事項
為保證檢測準確性,實驗室需嚴格執行質量控制:
? 每日進行室內質控(使用兩個濃度質控品),參與室間質量評價計劃
? 注意試劑儲存條件(2-8℃避光保存),避免反復凍融
? 校準周期需符合廠家建議(通常每批試劑更換時或每月一次)
? 特殊樣本(如高脂血、黃疸樣本)需評估干擾程度,必要時進行稀釋復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