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層析試紙條檢測通則概述
免疫層析試紙條檢測(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是一種基于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的快速檢測技術,廣泛應用于醫學診斷、食品安全、環境監測及動物檢疫等領域。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毛細作用使樣本在試紙條上流動,目標分析物與標記抗體結合后形成可見信號(如顯色帶),實現定性或半定量檢測。該技術具有操作簡便、檢測快速(通常5-30分鐘)、成本低、無需復雜儀器等優勢,尤其適用于現場檢測和大規模篩查。
檢測項目分類與適用范圍
免疫層析試紙條的檢測項目涵蓋多個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傳染性疾病檢測: 如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流感病毒抗體檢測、HIV抗體檢測等,用于快速篩查感染狀態。
2. 激素與妊娠相關檢測: 包括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檢測(妊娠試紙)、促甲狀腺激素(TSH)檢測等。
3. 藥物殘留與毒性物質檢測: 如食品中抗生素(氯霉素、磺胺類)、農藥殘留(有機磷)、黃曲霉毒素B1等危害物的快速篩查。
4. 生物標志物檢測: 如心肌肌鈣蛋白(cTnI)、C反應蛋白(CRP)等疾病標志物的即時檢測(POCT)。
5. 動物疫病檢測: 包括非洲豬瘟病毒、犬瘟熱病毒等動物病原體的現場診斷。
檢測流程與關鍵控制點
免疫層析試紙條的標準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1. 樣本預處理: 根據檢測目標選擇合適樣本(血液、尿液、唾液、組織液等),必要時需離心、稀釋或裂解處理。
2. 加樣與反應: 將處理后的樣本滴加至試紙條加樣區,依靠毛細作用遷移至檢測線(T線)和質控線(C線)。
3. 結果判讀: 通過目視或讀數儀觀察顯色帶:若T線和C線均顯色為陽性;僅C線顯色為陰性;C線未顯色則檢測無效。
關鍵質量控制點: - 試紙條保存條件(通常需避光、4-30℃干燥保存) - 樣本加樣量精確性(避免過量導致假陽性) - 反應時間控制(超出規定時間可能產生非特異性結合)
干擾因素與局限性
盡管免疫層析試紙條具有高效便捷性,但其檢測結果可能受以下因素影響:
1. 交叉反應: 類似抗原結構的物質可能引發假陽性,如HCG與LH激素的交叉反應。
2. 鉤狀效應(Hook Effect): 過高濃度目標物可能導致信號減弱或假陰性。
3. 基質效應: 復雜樣本(如全血、食品提取液)中的干擾成分可能抑制抗原-抗體結合。
4. 靈敏度限制: 多數試紙條的檢測限在ng/mL至μg/mL級,低于此濃度的樣本需采用其他方法驗證。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納米材料、量子點標記和微流控技術的融合,新一代免疫層析試紙條正朝著高靈敏度(可達pg/mL級)、多重檢測(同時檢測5-10種指標)和智能化(手機APP判讀)方向發展,進一步拓展其在精準醫療和現場快速檢測中的應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