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桿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鉆桿測試:地層奧秘的快速探針
鉆桿測試(Drill Stem Testing,簡稱DST)是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中一項至關重要的中途測試技術。它通過在鉆井過程中或完鉆后,利用鉆柱(鉆桿)作為傳輸通道,對目標儲層進行短期的、可控的隔離測試,獲取關鍵的地層流體性質及儲層動態參數,為油氣藏評價和后續開發決策提供直接依據。
定義與核心目的
鉆桿測試本質上是一種臨時性的完井測試。其核心技術在于:
- 隔離目標層: 使用專門的封隔器(Packer)將測試層段與井筒上部空間以及上部其他地層流體物理分隔開。
- 建立可控流動: 在封隔器下方形成臨時的“測試艙”,打開測試閥讓地層流體(油、氣、水)有控制地流入鉆柱內部或環空。
- 實時采集數據: 在流體流動和關井恢復期間,連續記錄地層壓力、溫度變化以及獲取流體樣品。
其主要目的包括:
- 證實含烴性: 直接判斷測試層段是否含有工業價值的油氣流。
- 獲取地層流體特性: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原油、天然氣和地層水樣品,用于分析其物理化學性質(粘度、密度、組分、含硫量、含水率等)。
- 評估地層產能: 估算油氣層的初始產能和潛在生產能力(產量)。
- 確定儲層參數: 通過壓力恢復(或壓降)曲線分析,計算關鍵儲層參數,如地層滲透率、表皮系數(井壁污染程度)、測試半徑內的平均地層壓力、邊界特征(是否封閉)等。
- 評估儲層連通性: 輔助判斷測試層段與周圍地層的連通情況。
- 降低勘探風險: 在決定是否投入高昂的完井作業前,提供關鍵決策依據,避免在低效或無產能層段浪費資金。
核心設備構成
一次典型的鉆桿測試作業需要依賴一套復雜且精密的井下工具組合,主要設備包括:
- 測試閥(Test Valve): 這是控制地層流體流動的核心開關。根據操作方式主要分為:
- 循環閥(Circulating Valve): 用于測試前、測試中或測試結束時循環井內流體(如鉆井液)。
- 多流測試閥(Multi-Flow Evaluator, MFE): 通過多次上提下放鉆柱來操作開關井,結構相對簡單可靠。
- 全通徑電子壓力計測試閥(Annular Pressure Responsive/Packer, APR): 利用環空壓力變化來控制開關井,無需旋轉或提放管柱,可與全通徑工具配合,允許大型工具(如射孔槍)通過。
- 封隔器(Packer): 用于封隔測試層段與上部井筒的關鍵密封元件。常用的有:
- 支撐式封隔器: 坐封時需要坐放在井底或卡瓦上。
- 壓縮式封隔器: 通過向管柱施加壓縮力坐封。
- 水力坐封封隔器: 通過向環空加壓或管柱內加壓來坐封和解封。要求井徑規則。
- 壓力計托筒(Gauge Carrier): 攜帶高精度的電子壓力/溫度計(Electronic Memory Gauges),記錄整個測試過程中的壓力、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數據后期回放分析。
- 取樣器(Sampler): 用于在特定時刻(如開井流動后期)捕獲地層流體樣品,確保獲取未受污染的原始流體。
- 安全接頭(Safety Joint): 位于工具串關鍵位置,在緊急情況(如封隔器遇卡)下,允許從此處倒扣脫手,起出上部管柱。
- 震擊器(Jar): 提供向上或向下的震擊力,幫助解封遇卡的封隔器或處理井下復雜情況。
- 伸縮接頭(Slip Joint): 補償管柱因溫度和壓力變化引起的長度伸縮,避免影響封隔器密封或工具功能。
- 鉆桿(Drill Pipe): 構成測試管柱的主體,作為流體流動通道(內徑)和壓力傳輸通道(環空加壓控制APR工具時)。
標準操作流程
一次完整的鉆桿測試作業通常遵循以下步驟:
- 設計與準備: 根據地層預測、井眼條件、測試目的設計詳細的測試程序,包括工具組合、坐封位置、測試時間表(開、關井時長序列)、安全預案等。準備并檢查所有工具設備。
- 通井與井眼準備: 下鉆通井至預定坐封位置,確保井眼暢通無阻。循環調整好鉆井液性能。
- 下測試管柱: 嚴格按照設計順序連接各測試工具和鉆桿,將工具串下入井中預定深度。
- 坐封封隔器: 到達設計坐封位置后,按照封隔器類型的要求(提放、旋轉、加壓)進行坐封操作,并驗證坐封是否牢固密封(通常通過環空試壓)。
- 初始開井(Initial Flow): 操作測試閥首次開啟,地層流體開始流入鉆桿內部或環空(取決于工具組合)。初始開井時間通常較短,目的是清除井筒附近可能的污染帶流體。
- 初始關井(Initial Shut-in): 關閉測試閥,記錄壓力恢復數據。此階段數據主要用于分析井壁污染程度(表皮系數)。
- 主開井(Main Flow): 再次開井,進行較長時間的流動,目的是誘使地層流體以相對穩定的狀態產出,評估地層產能,并準備獲取代表性流體樣品。
- 流體取樣: 在主開井后期,操作取樣器捕獲地層流體樣品(油、氣、水)。
- 主關井(Final Shut-in): 最后一次關閉測試閥,進行長時間的壓力恢復測試。這是獲取精確地層壓力、滲透率等參數的關鍵階段。
- 反循環: 打開循環閥,將管柱內積存的油氣流體循環頂替出來(通常替換成干凈的液體如鉆井液或水),確保地面安全。
- 解封封隔器: 操作封隔器解鎖(上提、旋轉或泄壓)。
- 起測試管柱: 將整個測試工具串安全起出井口。
- 數據處理與樣品分析: 下載壓力計數據,進行壓力恢復(壓降)曲線分析,解讀儲層參數;實驗室分析流體樣品物性參數。
典型應用場景
- 勘探井評價: 在新探區或新層系鉆遇可能油氣層時,快速確認其商業價值,指導后續勘探部署。
- 評價井詳探: 在已發現含油構造上,對具體儲層進行產能、流體性質和儲量參數的精細評估。
- 開發井優化: 在生產井區,了解未射孔層或新鉆加密井的產能和動態特征,優化完井射孔方案。
- 特殊儲層測試: 如凝析氣藏(獲取露點壓力)、高含硫氣藏(評估腐蝕風險)、稠油油藏(評估流動性)、裂縫性儲層(評估裂縫特征)等。
- 井壁污染診斷: 通過表皮系數評估鉆井、完井過程對地層的傷害程度,指導后續增產措施(如酸化、壓裂)。
- 地層水特性確認: 獲取原始地層水樣,分析其礦化度、水性,為水源識別、防腐防垢提供依據。
優勢與局限性
- 優勢:
- 直接性: 直接獲取地層流體和地層壓力動態響應,信息真實可靠。
- 針對性: 可精確測試特定層段,不受其他層位干擾(封隔器有效時)。
- 經濟性: 相對于正式完井試油,成本和時間投入相對較低,尤其適用于風險勘探決策。
- 靈活性: 可選擇不同的開/關井程序適應特定測試目的;可回收重復利用工具。
- 信息豐富: 同時獲得產能、流體性質、儲層參數等多種關鍵信息。
- 風險前置: 在正式完井投入前識別低效或無產能層,規避無效投資。
- 局限性:
- 短期性: 測試時間有限(通常數小時至數天),難以反映儲層長期生產動態。
- 井筒干擾: 井筒儲集效應、表皮污染等會影響早期壓力數據的解釋。
- 操作風險: 涉及復雜的井下工具操作,存在工具故障(如閥失靈、封隔器失效)、管柱遇卡、井噴等風險,對安全要求極高。
- 井眼限制: 對井眼質量要求較高(如狗腿度、井徑擴大率),復雜井況下成功率降低。
- 數據解釋復雜性: 壓力恢復曲線分析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解釋結果可能存在多解性。
- 儲層擾動: 測試過程本身會對儲層造成一定程度的擾動(流體產出、壓力變化)。
鉆桿測試作為一種成熟、高效的中途測試技術,是連接鉆井發現與油氣田開發決策的關鍵橋梁。它通過精巧的工具組合和嚴謹的作業流程,在相對短的時間和可控的成本內,為地質學家和工程師提供關于目標儲層產能、流體性質及動態特征的“第一手”關鍵數據。這些信息對于評估油氣藏商業價值、優化開發方案設計、降低勘探開發風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操作風險,但其在油氣勘探開發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新區勘探和深層、復雜儲層評價中,依然牢固。隨著井下工具技術的不斷進步(如更智能的測試閥、更高精度的傳感器、更可靠的封隔系統)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完善,鉆桿測試在未來仍將發揮著揭示地下奧秘的重要探針作用,并可能與其他技術(如隨鉆測試、光纖監測)更緊密地結合,提供更全面、更實時的儲層評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