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格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涂層附著力檢測利器:劃格試驗詳解與應用指南
副標題:精準評估涂層結合強度的標準化方法
在涂層質量控制的諸多指標中,附著力——即涂層與基材之間結合的牢固程度——無疑是最核心的性能之一。它直接決定了涂層的保護效果、裝飾性能和使用壽命。如何快速、可靠且標準化地評估涂層附著力?劃格試驗(Cross-Cut Test)以其操作簡便、直觀有效、成本低廉的特點,成為工業界和實驗室廣泛采用的標準方法。
一、核心原理:剝離力下的破壞模式
劃格試驗的核心原理在于通過人為制造局部應力集中點,模擬涂層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剝離或剪切破壞。具體操作是使用特制的鋒利刀具,在涂層表面切割出相互垂直、間距相等、穿透至基材的網格狀切口(通常為6x6或11x11條),形成一個規則的方格圖案。隨后,使用壓敏膠帶(特制膠帶,粘合力恒定)緊貼在網格區域,并以接近90度或180度的標準角度快速撕離。
- 強附著力表現: 膠帶僅能粘走切割產生的少量碎屑,網格交叉處及方格內的涂層幾乎無脫落。
- 弱附著力表現: 方格內的涂層大片或整塊被膠帶粘走,暴露出基材。
通過觀察并對比膠帶撕離后涂層網格區域的破損形態,即可直觀地判斷涂層附著力的優劣。其本質是評估涂層在受到特定方向剝離力時,其內部內聚力與涂層-基材界面結合力之間的相對強弱關系。
二、標準化操作流程:細節決定準確性
要獲得可靠、可重復且可比對的結果,嚴格遵循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至關重要。國際上最常用的標準包括ASTM D3359(美標)和ISO 2409(國際/歐標)。雖然兩者在細節(如劃格數量、評級描述)上略有差異,但核心步驟一致:
-
樣品準備:
- 基材表面應平整、清潔、干燥,無油污、銹蝕或疏松物。
- 涂層需完全固化達到規定的時間和環境條件(溫度、濕度)。
- 測試區域應平整,避免曲面或邊緣(除非專門評估邊緣附著力)。
-
切割工具選擇與操作:
- 刀具: 使用符合標準的單刃或多刃切割刀具。刀刃必須鋒利無缺口(每測幾個點需檢查或更換刀刃)。多刃刀可一次切割多條平行線,效率更高。
- 切割參數:
- 切割間距: 根據涂層厚度選擇(通常涂層<60μm:1mm間距;60-120μm:2mm間距;>120μm:3mm間距)。
- 切割深度: 必須確保刀刃穿透涂層直達基材表面。可通過調整切割力度或在顯微鏡下確認。
- 切割方向: 兩組切割線應相互垂直。切割動作應平穩、勻速、一次完成,避免抖動或重復切割。切割線應清晰、筆直、相交。
- 清理: 用軟刷輕輕刷去切割產生的涂層碎屑,避免觸碰切口邊緣。
-
膠帶粘貼與剝離:
- 膠帶選擇: 使用符合標準規定粘合力的專用壓敏膠帶(如ASTM D3359指定類型)。
- 粘貼: 將膠帶平整、無氣泡地覆蓋在網格區域,用手指或橡皮擦用力摩擦膠帶背面,確保其與涂層充分接觸。
- 靜置時間: 保持膠帶貼合約90秒(具體時間依標準而定)。
- 剝離: 在0.5-1.0秒內,以盡可能接近180度(或90度,依標準)的角度快速撕離膠帶。剝離動作應平穩、連續。
-
結果評定:
- 在充足光源下(必要時使用放大鏡或低倍顯微鏡)仔細檢查網格區域涂層脫落情況。
- 對照標準中提供的圖譜和文字描述進行評級(見下表)。評定應基于切割線交叉處及切割線之間方格內涂層的脫落程度。
三、結果解讀與評級標準(以ASTM D3359方法B / ISO 2409為例)
等級 (ASTM D3359 B) | 等級 (ISO 2409) | 網格區域涂層破損描述 |
---|---|---|
5B | 0 | 切割邊緣完全光滑,網格交叉點或方格內無任何涂層脫落(最佳附著力) |
4B | 1 | 切割交叉點處有極細小涂層剝落(<5%方格面積受影響) |
3B | 2 | 切割交叉點處和/或沿切割邊緣有涂層剝落 (5-15%方格面積受影響) |
2B | 3 | 沿切割邊緣和/或在交叉點處涂層大片剝落或部分整格剝落 (15-35%方格面積受影響) |
1B | 4 | 沿切割邊緣涂層大片剝落,部分或全部整格大面積剝落 (35-65%方格面積受影響) |
0B | 5 | 剝落程度比1B/4級更嚴重 (>65%方格面積受影響) |
四、關鍵影響因素與誤差控制
劃格試驗看似簡單,但結果易受多種因素影響,需嚴格控制:
- 涂層狀態: 固化不完全(太軟)、過度固化(太脆)、厚度不均勻、內部應力過大都會顯著影響結果。
- 基材性質: 基材的硬度、剛性、表面粗糙度直接影響測試效果。過軟基材(如塑料)在切割時會變形,可能導致假陽性(附著力差)。
- 刀具鋒利度: 鈍刀會產生撕裂而非干凈切割,導致結果偏差(評級變差)。必須定期檢查更換刀片!
- 切割深度: 未切到底(假陽性)、切入基材過深(影響基材本身)都會導致結果不準。
- 切割間距: 未按涂層厚度選擇,可能導致結果偏離標準評級體系。
- 膠帶粘合力: 使用非標準膠帶或膠帶粘合力不符合要求(如過期、儲存不當)會直接影響剝離效果。
- 操作規范性: 粘貼壓力、摩擦程度、剝離角度和速度的差異會導致結果波動。需要操作者訓練有素。
- 環境條件: 溫度、濕度可能影響涂層性能和膠帶粘性(應在標準溫濕度下進行)。
五、典型應用場景
劃格試驗因其便捷性和標準化,廣泛應用于:
- 生產過程監控: 在涂裝線上對產品涂層進行快速附著力抽檢,及時發現工藝問題(如前處理不良、固化不當)。
- 原材料驗證: 評估不同涂料批次、不同底材對附著力的影響。
- 研發與配方優化: 對比不同涂料配方、涂層體系(底漆/面漆)、前處理工藝對最終附著力的提升效果。
- 質量驗收依據: 作為產品涂層附著力是否符合合同或標準要求的判斷依據。
- 失效分析: 分析涂層剝落、起泡等失效原因時,初步評估失效區域的附著力狀況。
六、優勢與局限性
- 優勢:
- 簡單快捷: 設備便宜,操作易學,測試速度快。
- 直觀可視: 結果直接呈現在涂層表面,易于觀察和評定。
- 半定量化: 通過標準評級體系,可將附著力狀況分級量化,便于比較和交流。
- 標準化程度高: 遵循國際通用標準,結果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 無損區域小: 僅在測試點造成局部微小破壞。
- 局限性:
- 主觀性: 評級依賴于人眼觀察與標準圖譜對比,存在一定主觀判斷空間。
- 適用范圍: 主要用于相對較薄(通常<250μm)、較硬涂層的平面基材。對軟基材、厚涂層、彈性涂層、曲面效果不佳。
- 區分度有限: 對于附著力非常好的涂層(5B/0級),難以進一步區分微小差異。對于附著力極差的涂層(0B/5級),也無法區分其具體失效模式差異。
- 非絕對強度值: 給出的是相對等級,而非具體的附著力強度數值(如MPa)。
- 人為因素影響大: 刀具狀態、切割力度、膠帶粘貼和剝離操作等對結果影響顯著。
七、安全操作與注意事項
- 防護用具: 操作刀具時務必佩戴防割手套和護目鏡,防止割傷或碎屑飛濺入眼。
- 刀具管理: 保持刀具鋒利,妥善存放,避免傷人。鈍刀及時更換。
- 基材固定: 確保樣品穩固,防止切割時滑動。
- 廢棄處理: 廢棄的刀片和膠帶應按危險廢棄物相關規定處理。
總結:
劃格試驗作為評估涂層附著力的經典方法,以其原理清晰、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和標準化程度高等特點,在涂料研發、生產和質量控制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理解其原理、嚴格遵循標準操作流程、充分認識影響因素并正確解讀結果,是確保測試結果準確可靠的關鍵。雖然它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其適用范圍內,劃格試驗依然是快速、有效診斷涂層與基材結合狀態的首選工具之一。在進行關鍵評估或結果存疑時,可結合拉拔法(測定絕對強度值)等其他附著力測試方法進行綜合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