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輻照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耐輻照測試:保障材料與器件在極端輻射環境下的可靠性
副標題:原理、應用與關鍵考量
引言
在核能利用、航天探索、高能物理研究及某些特殊醫療和工業領域,材料與電子器件不可避免地會暴露在各種形式的電離輻射環境中。輻射可能導致材料性能退化、器件功能失效,甚至引發安全隱患。耐輻照測試(Radiation Hardness Testing)正是評估材料、元器件或系統在預期輻射環境下的性能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的關鍵手段,為設計選型和可靠性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測試原理與實施方法
耐輻照測試的核心在于模擬目標輻射環境,對被測物(DUT)進行可控的輻照,并在輻照過程中或輻照后監測其關鍵性能參數的變化。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
輻射源選擇:
- 伽馬射線 (γ): 通常使用鈷-60 (??Co) 或銫-137 (¹³?Cs) 放射源,模擬核反應堆、放射性同位素或空間環境中的伽馬輻射。測試關注材料的輻照損傷(如聚合物老化)和器件的總劑量效應(TID)。
- 中子: 研究堆、加速器或同位素中子源用于產生不同能量的中子流。中子輻照主要評估材料的結構損傷(如金屬脆化、半導體晶格位移損傷)和器件的位移損傷效應(DDD)。
- 質子與重離子: 利用粒子加速器產生高能質子或重離子束,模擬宇宙射線或特定空間環境(如地球輻射帶、深空)。重點測試器件的單粒子效應(SEE),包括單粒子翻轉(SEU)、單粒子閂鎖(SEL)、單粒子燒毀(SEB)等瞬時效應。
- X射線/電子束: 用于特定應用,如評估封裝材料的耐輻照性、研究輻射對表面或薄膜的影響。
-
劑量學與注量測量:
- 精確測量施加到DUT上的輻射劑量(吸收劑量,單位:戈瑞 Gy 或 拉德 rad)或粒子注量(單位:粒子數/平方厘米,如 n/cm², p/cm²)至關重要。這需要使用經過標定的劑量計(如熱釋光劑量計TLD、輻射光致發光劑量計RPL、二極管等)或粒子探測器進行實時監測和標定。
-
測試模式:
- 靜態輻照后測試 (PTI): DUT在特定條件下接受輻照至目標劑量/注量,輻照結束后再測試其性能。適用于評估總劑量效應和位移損傷效應。
- 動態在線測試 (DLT): DUT在輻照的同時處于工作狀態,實時監測其功能參數(如電流、電壓、邏輯狀態、信號輸出)。這是研究單粒子效應和某些劑量率相關效應的必要手段。
- 加速輻照測試: 通過提高劑量率(遠高于實際應用環境)來縮短測試時間。需要謹慎評估劑量率效應的影響,其結果通常需要外推或結合模型來預測實際低劑量率下的行為。
關鍵考量因素
- 輻射環境模擬的真實性: 測試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應用環境的輻射類型、能量譜、劑量率、注量率、輻照溫度等條件。不恰當的模擬可能導致測試結果誤導。
- 劑量率效應: 對于某些材料和器件(尤其是MOS器件),在高劑量率和低劑量率下觀察到的損傷程度和機制可能不同。低劑量率下的損傷往往更嚴重(增強的低劑量率敏感性,ELDRS),測試策略需考慮此因素。
- 溫度效應: 輻照溫度顯著影響損傷的產生和退火(恢復)過程。測試應在接近實際工作溫度或可控溫度下進行。
- 偏置條件: 電子器件在輻照時的工作狀態(偏置電壓、信號頻率等)會影響其輻射響應。測試需模擬實際工作時的偏置條件。
- 測試樣本的代表性與統計性: 需要足夠數量的樣本以獲取具有統計意義的結果,并考慮批次差異。
- 測試標準與規范: 遵循國際(如 ASTM, ISO, MIL-STD, ESA, NASA)、國家或行業特定的耐輻照測試標準(如 ASTM E722 用于中子注量表征, MIL-STD-883 TM1019 用于穩態總劑量輻照, JESD89 用于單粒子效應測試)是保證結果可比性和可靠性的基礎。
應用場景
- 核能工業: 評估反應堆壓力容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儀表電纜、傳感器等材料與設備的長期輻照穩定性。
- 航天工程: 確保衛星平臺、有效載荷(如星載計算機、CCD相機、存儲器、電源系統)、載人航天器電子系統在空間輻射環境(宇宙射線、太陽粒子事件、地球輻射帶粒子)下的可靠運行。
- 高能物理實驗: 測試粒子探測器(如硅探測器、閃爍體、光電倍增管)、前端讀出電子學在大型加速器(如LHC)或強輻射場中的性能。
- 醫療與工業: 評估植入式醫療設備(如起搏器、神經刺激器)電子器件的抗輻射能力(如抵抗放射治療產生的瞬態輻射干擾);評估用于高輻射區域的工業傳感器、機器人系統等。
- 齊全材料研究: 開發新型耐輻照材料(如耐輻照鋼、陶瓷基復合材料、特種聚合物),優化材料成分與工藝。
挑戰與前瞻
- 復雜輻射場模擬: 實際環境(尤其是空間和聚變裝置)往往是多種粒子(質子、中子、電子、重離子)和不同能量的混合場。精確模擬這種復雜環境極具挑戰。
- 極端環境耦合: 實際應用中,輻射常與高溫、高壓、化學腐蝕、機械應力等極端環境耦合作用。需要發展多物理場耦合的測試方法與評估模型。
- 新器件與新效應: 隨著半導體工藝進入納米尺度及新器件結構(如FinFET, GAA, 寬禁帶半導體器件)的出現,輻射效應機制可能發生變化,需要持續研究新的測試方法和加固技術。
- 測試成本與周期: 重離子、質子加速器測試和低劑量率長期測試成本高昂、周期長,亟需發展更高效的加速測試方法和預測模型。
耐輻照測試是保障在輻射環境中工作的材料、元器件和系統可靠性的基石。它需要深入理解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精心設計實驗方案,嚴格控制測試條件,并遵循相關標準。隨著科技發展對器件和材料在極端輻射環境下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耐輻照測試技術也將持續發展和創新,為人類探索未知、利用核能、發展齊全醫療和工業技術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科學的“預演”,最大程度地降低實際應用中的輻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