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芯片測試:破解集成電路的“身份密碼”
在方寸之間集成數十億晶體管的現代芯片,其制造過程如同在原子尺度上建造一座超級城市。然而,高度復雜的工藝注定了并非每一枚芯片都能完美無缺。芯片測試,正是確保這些“數字心臟”跳動的關鍵質檢關卡,是篩選良品、剔除瑕疵的核心防線。
芯片測試的使命:明察秋毫的“電子偵探”
芯片測試絕非簡單驗證通電與否,而是對芯片功能、性能、可靠性的全方位深度體檢,核心目標在于:
- 良品篩選: 精準識別制造缺陷(如開路、短路、參數漂移),隔離失效芯片,確保出廠產品質量。
- 性能驗證: 確認芯片是否達到設計規格(速度、功耗、功能覆蓋)。
- 可靠性評估: 通過苛刻測試(如高溫、電壓波動)預測芯片在預期壽命內的穩定表現。
- 制程反饋: 為制造環節提供缺陷分布數據,助力工藝優化與良率提升。
缺失嚴格測試,將有缺陷的芯片流入下游,輕則導致終端設備故障,重則引發系統性失效,造成巨大損失。
測試方法論:從晶圓到成品的“全流程質檢”
芯片測試貫穿芯片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主要包含兩大類:
-
晶圓級測試:
- 目標: 在晶圓切割封裝前,盡早識別缺陷,避免不良品進入成本更高的封裝流程。
- 技術: 使用精密探針卡接觸晶圓上的焊墊(PAD),連接自動測試設備施加測試向量并采集響應。
- 核心挑戰: 高速、精準定位;處理微小焊墊;管理測試熱量;應對測試成本壓力(尤其昂貴工藝節點)。
- 常用技術: 利用內置的DFT結構(如掃描鏈、BIST)進行高效測試。
-
封裝后測試:
- 目標: 驗證封裝工藝質量,確保芯片在最終形態下功能與性能達標(含速度、功耗分級)。
- 環境: 芯片已封裝完畢(如BGA、QFN),通過測試插座連接ATE。
- 測試內容: 更全面的功能測試、速度分級測試、功耗測試及特定可靠性應力測試(如高溫老化)。
- 關鍵設備: 自動測試設備、分選機(Handler)。
核心技術:賦能精準檢測的“工具箱”
支撐高效芯片測試的核心技術不斷發展:
- 自動測試設備: 測試系統的大腦,生成復雜測試圖形,施加精確電壓電流,高速采集分析芯片響應,判斷良莠。
- 設計賦能測試: 測試效率提升的關鍵在于芯片設計階段的預先考量:
- 掃描鏈設計: 將內部觸發器串聯成可控制和觀測的移位寄存器,極大提升內部節點可控性與可觀測性。
- 內建自測試: 在芯片內部集成測試生成與結果分析電路(如存儲器BIST、邏輯BIST),實現特定模塊的自主測試,減少對外部ATE的依賴。
- 邊界掃描: 主要解決已封裝芯片引腳互連測試難題,通過JTAG接口訪問芯片邊界單元,測試PCB板級連接。
- 測試向量生成: 利用算法生成能高效激活潛在缺陷并傳播至可觀測點的輸入圖形集合,是測試質量的核心。
- 測試接口與連接:
- 探針卡: 晶圓測試中物理連接晶圓焊點和ATE的精密接口。
- 測試插座: 封裝后測試中連接芯片引腳和測試板的關鍵部件,需具備高可靠性、低接觸電阻、長壽命。
挑戰與創新:測試技術的“進化之路”
隨著芯片復雜度激增與齊全工藝演進,測試領域面臨嚴峻挑戰,驅動持續創新:
- 成本壓力: 測試時間直接關聯成本。復雜芯片測試時間長,測試儀昂貴,尤其齊全工藝下ATE投資巨大。解決方案包括:提升DFT效率、優化測試算法、并行測試技術、采用更經濟的測試方案。
- 物理訪問壁壘:
- 焊點微型化: 齊全工藝下晶圓焊點尺寸急劇縮小,探針精度和定位面臨極限挑戰。
- 高密度封裝: 2.5D/3D封裝、Chiplet集成導致內部互連不可直接訪問,需創新測試策略(如利用中介層通道)。
- 性能測試困境: 芯片內部工作頻率遠超ATE能力。解決方案包括:內建自測試、內建頻率測量、采用更高速ATE接口(如SerDes環回)。
- 功耗管理: 測試模式功耗可能遠超正常工作模式,導致芯片過熱甚至損傷。低功耗測試向量生成與優化至關重要。
- 前沿探索:
- 非接觸測試: 研究利用激光、電子束、光子等技術進行非接觸式信號激勵與探測,規避物理接觸瓶頸。
- AI驅動測試: 應用機器學習/AI進行測試向量優化、故障診斷、缺陷模式分析與預測性維護,提升效率與智能化水平。
- 異質集成測試: 為Chiplet/3D IC開發協同測試架構與策略,應對芯片間互連與整體功能驗證難題。
結語:質量基石與創新的護航者
芯片測試是現代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僅是產品質量的最終守門人,也是驅動設計與制造工藝持續進步的反饋源泉。面對日益增長的復雜性與成本壓力,測試技術唯有不斷創新——更深入地融合設計與測試,更廣泛地應用智能化方法,更前瞻地探索物理極限突破之道——才能持續為芯片的可靠運行與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在通往更強大、更智能芯片的未來之路上,精準高效的測試技術將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護航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