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織造布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非織造布試驗:材料性能的基石與質量的保障
非織造布因其獨特的結構和多樣化的性能,在醫療、衛生、過濾、土工、包裝等領域應用廣泛。其最終用途的多樣性和嚴苛性,使得精確、規范的試驗成為確保材料符合設計要求、滿足終端應用的關鍵環節。一套完整、科學的非織造布試驗體系,貫穿于產品開發、原料篩選、生產過程控制和最終質量檢驗的全過程。
一、 試驗的核心價值:性能量化與品質把控
非織造布試驗的根本目的在于:
- 量化性能指標: 將材料的物理、機械、化學、功能等特性轉化為可測量、可比較的數據。
- 確保品質一致性: 通過設定標準指標和允差范圍,監控生產穩定性,保證批內和批間產品質量均勻。
- 指導研發改進: 為新材料開發、工藝優化、配方調整提供客觀的實驗數據支撐。
- 滿足應用需求: 驗證材料是否達到特定應用場景(如強力要求、阻隔性、舒適度等)的技術規范。
- 質量控制與合規性: 作為企業內部質量控制和滿足外部法規、客戶標準或行業認證(如ISO、ASTM等)的依據。
二、 核心試驗項目:物理與機械性能檢測
——物理性能檢測——
-
克重/單位面積質量 (Basis Weight/Grammage):
- 定義: 單位面積非織造布的質量,通常以克每平方米 (g/m²) 表示。
- 方法: 切割規定面積的圓形或方形試樣,在精密天平上稱重計算。常用標準如ISO 9073-1, ASTM D 6242。
- 意義: 影響材料厚度、強度、覆蓋性、成本等,是生產控制和成本核算的基礎指標。
-
厚度 (Thickness):
- 定義: 在特定壓力下(通常為0.5 kPa或2 kPa),材料兩個平行表面之間的垂直距離,通常以毫米 (mm) 或微米 (µm) 表示。
- 方法: 使用具備規定壓腳面積和壓力的測厚儀測量。常用標準如ISO 9073-2, ASTM D 5729。
- 意義: 影響材料的蓬松度、柔軟度、壓縮回彈性、透氣性、絕熱性以及體積計算。
-
幅寬與卷長 (Width and Roll Length):
- 方法: 使用卷尺、測長儀或在線測量系統確定卷材的實際寬度和長度。
- 意義: 確保符合客戶訂單規格,避免浪費或規格不符。
——機械性能檢測——
-
拉伸性能 (Tensile Properties):
- 定義: 包括斷裂強力 (Force at Break)、斷裂伸長率 (Elongation at Break)、拉伸強度 (Tensile Strength = 強力 / 單位寬度)、模量 (Modulus) 等。
- 方法: 使用電子織物強力機,將條形試樣(通常寬50mm或25mm)沿縱向(MD)、橫向(CD)或特定方向夾持,以恒定速度拉伸至斷裂。記錄力-位移曲線計算各項指標。常用標準如ISO 9073-3, ASTM D 5035 (條樣法) / D 5034 (抓樣法)。
- 意義: 評估材料承受拉伸載荷的能力和變形特性,是衡量材料強度的最基本指標,對耐用性至關重要。
-
撕裂性能 (Tearing Strength):
- 定義: 材料抵抗撕裂擴展的能力。
- 方法:
- 梯形撕裂 (Trapezoid Tear): 按ISO 9073-4或ASTM D 5733,在梯形試樣上施加拉力使其沿切口撕裂。
- 舌形撕裂 (Tongue Tear): 按ASTM D 5734,在雙切口試樣上施加拉力撕裂中間舌部。
- 埃爾門多夫撕裂 (Elmendorf Tear): 按ISO 1974或ASTM D 5732,使用擺錘式撕裂儀測量撕裂規定長度所需的能量(通常適用于較輕薄材料)。
- 意義: 評估材料在局部受力導致撕裂時的抵抗能力,反映其韌性。
-
頂破強度 (Bursting Strength):
- 定義: 材料在垂直平面方向上抵抗擴張破壞的能力。
- 方法: 使用液壓或氣壓式頂破強力儀(如Mullen頂破儀),將試樣夾持在環形夾具內,通過橡膠膜片施壓直至試樣破裂。記錄最大壓力值(kPa或psi)。常用標準如ISO 13938-1/2, ASTM D 3786。
- 意義: 模擬材料在受到三維力作用(如人體肘部施加于醫用墊布、液體壓力施加于濾袋)時的破壞強度。
-
穿刺強度 (Puncture Resistance):
- 定義: 材料抵抗尖銳物體刺穿的能力。
- 方法: 使用萬能材料試驗機配專用穿刺夾具,以規定直徑的鋼球或針頭按恒定速度穿刺試樣,記錄最大穿刺力(N)。
- 意義: 對于防護用品(如隔離衣)、包裝材料等抵抗尖銳物沖擊穿透的能力評估非常重要。
三、 功能特性與結構表征試驗
——表面特性與液體管理——
-
透氣性 (Air Permeability):
- 定義: 空氣在一定壓差下垂直通過單位面積材料的流量。
- 方法: 使用透氣度測試儀(如Textest或類似),在規定壓差下測量透過固定面積試樣的空氣流量(例:mm/s, cfm, L/m²/s)。標準如ISO 9237, ASTM D 737。
- 意義: 影響材料的舒適性(醫用防護服、衛生用品)、過濾效率、干燥性能等。
-
拒水性/抗水性 (Water Repellency/Resistance):
- 定義: 材料抵抗液態水滲透或潤濕的能力。
- 方法:
- 噴淋試驗 (Spray Test): ISO 4920 (AATCC 22),評估表面抗潤濕性。
- 靜水壓試驗 (Hydrostatic Pressure Test): ISO 811 (AATCC 127),測量水穿透材料所需的最小壓力(cmH?O)。
- 芯吸高度 (Wicking Height): 垂直懸掛試樣條下端浸入水中,測量一定時間內水爬升的高度(mm),常用于測試親水材料的導液性能(如醫療吸收墊)。
- 意義: 對于過濾材料(拒水)、衛生吸收材料(導液)、防護服(阻隔體液)、土工布(防水)等至關重要。
-
滲液穿透時間與回滲量 (Strike-Through Time and Rewet):
- 定義: 模擬人體液體(如尿液)穿透材料頂層的時間和液體回滲到表面的量。
- 方法: 使用專用測試儀(如GATS或類似),模擬一定壓力和體積的測試液沖擊材料,測量液體穿透時間(秒)及施加壓力后滲透回表面的液體重量(克)。常用標準如EDANA ERT 150.0-150.3。
- 意義: 衛生吸收用品(尿褲、衛生巾)的核心性能指標,直接影響使用舒適度和干爽性。
——其他功能特性——
-
阻隔性能 (Barrier Properties):
- 微生物阻隔 (Microbial Barrier): 通過挑戰試驗(如ASTM F 1671 Phi-X174噬菌體滲透性試驗)評估材料抵抗微生物透過的能力(醫用防護服、手術鋪單)。
- 微粒阻隔/過濾效率 (Particle Barrier/Filtration Efficiency): 使用粒子計數法(如EN 14683, ASTM F2299)測量材料過濾特定粒徑顆粒(如細菌、病毒模擬物)的效率(口罩、濾材)。
- 化學阻隔 (Chemical Barrier): 針對特定化學品進行滲透測試(如ASTM F739)。
-
燃燒性能 (Flammability):
- 方法: 根據應用領域要求,采用相應標準測試,如垂直燃燒(UL 94, ISO 15025)、極限氧指數(LOI, ISO 4589-2)等。
- 意義: 評估材料在建筑、汽車內飾、防護服等領域的防火安全性能。
-
耐磨性 (Abrasion Resistance):
- 方法: 常用馬丁代爾耐磨儀(Martindale, ISO 12947)或泰伯耐磨儀(Taber Abrasion, ASTM D 3884),評估材料表面抵抗摩擦磨損的能力。
- 意義: 對擦拭布、家具用布、耐用包裝等材料很重要。
——結構表征與耐久性——
-
纖維直徑與結構觀察(顯微鏡法):
- 方法: 使用光學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纖維形態、直徑分布、纖網結構、粘合點形態等。
- 意義: 理解生產工藝效果、材料性能成因(如強度、柔軟度、透氣性)。
-
耐老化性能 (Aging Resistance):
- 方法: 模擬實際使用環境(如熱老化烘箱、紫外光老化箱、濕態老化環境)對材料進行加速老化處理,然后測試其關鍵性能(如強度、顏色)的變化。
- 意義: 評估材料的使用壽命和耐久性(如土工布、車用材料)。
四、 試驗流程標準化與質量控制要點
- 標準遵循: 試驗必須嚴格依據國際(ISO)、國家(GB)、行業標準(如EDANA ERT - 歐洲用即棄與非織造布協會推薦測試方法,INDA IST - 北美非織造布協會測試標準)或客戶約定的規范進行。
- 儀器校準: 所有測試儀器需定期進行計量校準,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溯源性。
- 環境控制: 絕大多數物理和機械性能測試需要在標準溫濕度環境(如20±2°C, 65±2% RH)中進行,并讓試樣充分平衡(通常>24小時),以避免環境溫濕度對結果造成顯著影響。
- 取樣代表性: 必須按照標準規定(如ISO 186)從整卷或整批產品中隨機、均勻地選取足夠的試樣,確保樣本能代表整體。
- 操作規范: 試驗員需經過培訓,嚴格按照標準方法操作,避免人為誤差(如夾具張力不當、拉伸速度不準)。
- 數據記錄與分析: 準確記錄原始數據,按照標準規定計算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如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判斷是否滿足規定的規格要求和允差。
- 過程控制: 關鍵性能指標(如克重、厚度、拉伸強度)在生產過程中應進行在線或近線監控,及時發現異常并調整工藝參數。
- 建立內控標準: 企業在滿足外部標準基礎上,應建立更嚴格或更符合自身工藝特點的內部質量控制標準。
結語
非織造布試驗是連接材料科學、生產工藝與終端應用的紐帶。一套完善、嚴謹的試驗體系,不僅為產品質量筑起了堅固的防線,也為產品創新與性能優化指明了方向。通過持續關注試驗方法的標準化、精確化和智能化發展,非織造布行業能夠更好地駕馭材料的復雜性,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高性能應用需求,并在市場競爭中憑借可靠的質量贏得信任與長遠發展。試驗數據是無聲的語言,準確地傳遞著非織造布的內在價值與應用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