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巖成分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巖石的起源密碼:解析火成巖的成分奧秘
火成巖,作為地球巖石圈的主體,其形成直接記錄了地球深部的物質組成與演化過程。這些由熾熱巖漿或熔巖冷卻凝固而成的巖石,其化學成分如同獨特的“地質指紋”,揭示了它們的起源深度、形成環境以及地球內部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
一、 基石之基:主量元素的主導作用
火成巖的成分分析通常始于其主量元素(Major Elements),即巖石中含量大于1%(重量百分比)的元素。它們構成了巖石的絕大部分體積,主要體現為氧化物形式:
- 二氧化硅 (SiO?):分類的靈魂:這是火成巖中最重要的氧化物,其含量是火成巖分類的核心依據。依據SiO?含量,火成巖被劃分為:
- 超基性巖 (Ultramafic): SiO? < 45%。代表巖石:橄欖巖、科馬提巖(罕見)。富含鐵鎂礦物,顏色深。
- 基性巖 (Mafic): SiO? 45-52%。代表巖石:玄武巖(噴出)、輝長巖(侵入)。主要礦物為輝石、斜長石(富鈣),常含橄欖石。顏色較深。
- 中性巖 (Intermediate): SiO? 52-63%。代表巖石:安山巖(噴出)、閃長巖(侵入)。主要礦物為角閃石、斜長石(中鈣鈉),可含輝石、黑云母。顏色中等(灰、綠)。
- 酸性巖/長英質巖 (Felsic): SiO? > 63%。代表巖石:流紋巖(噴出)、花崗巖(侵入)。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鈉質斜長石、云母。顏色淺(粉紅、灰白、淺灰)。
- 氧化鋁 (Al?O?): 在長英質巖石中含量高,是長石類礦物的主要組分,對熔體粘度和礦物結晶順序有重要影響。
- 氧化鐵 (FeO, Fe?O?): 總量在基性和超基性巖中較高。影響巖石顏色(深色)和密度。FeO/Fe?O?比值可指示巖漿氧化還原狀態。
- 氧化鎂 (MgO) 和 氧化鈣 (CaO): 在基性和超基性巖中含量高,是橄欖石、輝石等鐵鎂礦物的主要成分。MgO含量常與巖漿來源深度相關(高MgO可能指示地幔來源)。
- 氧化鈉 (Na?O) 和 氧化鉀 (K?O): 在酸性巖中含量高,是長石(特別是堿性長石)和似長石的主要成分。K?O/Na?O比值是區分巖石系列(如鈣堿性、堿性)的重要指標。特別高的K?O和Na?O(相對于Al?O?和SiO?)是過堿性巖的特征。
- 其他氧化物: 如二氧化鈦 (TiO?)、氧化錳 (MnO)、五氧化二磷 (P?O?) 等,含量雖低,但也能提供重要信息(如TiO?在洋中脊玄武巖與島弧玄武巖中的差異)。
主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巖漿的基本性質(如粘度、密度、熔點)以及最終結晶形成的礦物組合。
二、 隱秘的線索:微量元素的示蹤能力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在火成巖中含量通常低于0.1%(1000 ppm),但其分布模式(Pattern)蘊含了豐富的信息,是強大的地球化學示蹤劑:
- 相容元素 (Compatible Elements): 傾向于進入早期結晶的礦物相(如橄欖石、輝石、尖晶石),因而在部分熔融形成的巖漿中相對貧乏(如Cr, Ni, Co)。它們在殘留固相中富集。
- 不相容元素 (Incompatible Elements): 不易進入主要造巖礦物結構,傾向于富集在熔體中(如Rb, Ba, Th, U, La, Ce, Nb, Ta, Zr, Hf)。根據離子電荷和半徑,又分為:
- 大離子親石元素 (LILE): 如K, Rb, Cs, Sr, Ba。活動性強,易受流體交代作用影響,常用于指示俯沖帶流體的加入。
- 高場強元素 (HFSE): 如Nb, Ta, Zr, Hf, Ti。活動性弱,在流體中不易遷移,能較好地保存源區信息,是區分地幔源區類型(如洋中脊、洋島、島弧)的關鍵。
- 稀土元素 (REE): 包含從La到Lu的15個元素(有時包括Y)。它們具有相似但漸變的化學性質,在巖漿過程中表現出系統性的分餾行為。REE配分模式(球粒隕石標準化圖)是識別巖漿形成過程(部分熔融程度、結晶分異作用)、源區特征(富集或虧損地幔)以及地殼混染的有力工具。常見的特征有輕稀土富集型、平坦型、輕稀土虧損型、Eu異常(負異常指示斜長石分離結晶或源區殘留)。
通過對比不同巖石或不同構造背景下巖石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地質學家可以推斷巖漿源區性質、部分熔融條件、結晶分異歷史以及可能的混染作用。
三、 時間的印記:同位素體系的年代與源區指示
同位素(Isotopes)為研究火成巖提供了時間維度和長期源區演化的信息:
-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體系:
- Rb-Sr 體系: Rb???衰變為Sr??。??Sr/??Sr比值反映源區自地球形成以來的Rb/Sr比值演化史,常用于區分地幔源(比值較低)和地殼源(比值較高)。
- Sm-Nd 體系: Sm¹??衰變為Nd¹?³。¹?³Nd/¹??Nd比值通常表示為εNd值(相對于球粒隕石均一儲庫CHUR的偏差)。正值指示虧損地幔源(如洋中脊玄武巖),負值指示富集地幔或大陸地殼源。Sm/Nd比值變化小,模式年齡(T_DM或T_CHUR)可估算地殼巖石從地幔分異出來的時間。
- U-Th-Pb 體系: U²³?、U²³?、Th²³²分別衰變產生Pb同位素(²??Pb, ²??Pb, ²??Pb)。該體系非常復雜,常用于定年(鋯石U-Pb定年是火成巖最精確的定年方法之一)和示蹤源區。Pb同位素(²??Pb/²??Pb, ²??Pb/²??Pb, ²??Pb/²??Pb)能有效區分不同地幔域(如DMM, EM1, EM2, HIMU)和地殼源區。
- Lu-Hf 體系: Lu¹??衰變為Hf¹??。Hf同位素(¹??Hf/¹??Hf, 表示為εHf值)行為類似Nd同位素,常與Nd同位素聯用以提供更精確的源區信息,尤其在鋯石定年時能同時獲得。
- 穩定同位素體系: 如氧同位素(δ¹?O)。火成巖的δ¹?O值主要反映其源區物質的氧同位素組成。顯著高于正常地幔值(+5.5‰ ± 0.5‰)通常指示有低溫蝕變的地殼物質(如沉積巖)加入巖漿源區或巖漿受到地殼混染。
同位素研究提供了火成巖源區在長時間尺度(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上的演化歷史,是理解大陸生長、地幔不均一性和殼幔相互作用的金鑰匙。
四、 成分的結晶:礦物組合的直觀體現
火成巖的化學成分最終通過其礦物組合(Mineral Assemblage)直觀地表現出來。不同的主量元素組合在特定的溫壓條件下結晶形成特定的礦物:
- 硅鋁礦物 (長英質礦物): 石英、堿性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斜長石(從鈣長石到鈉長石)、似長石(霞石、白榴石等,出現于SiO?不飽和巖石)。主導酸性巖和中性巖。
- 鐵鎂礦物 (暗色礦物): 橄欖石、輝石(單斜輝石如普通輝石、斜方輝石如頑火輝石)、角閃石(普通角閃石)、黑云母。在基性和超基性巖中占主導,在中性巖中也很重要。
- 副礦物 (Accessory Minerals): 含量少但常見,如磁鐵礦、鈦鐵礦、磷灰石、鋯石、榍石等。它們是微量元素(如Ti, P, Zr, REE)的重要載體。
巖石的實際礦物組成不僅受控于總化學成分,還受到巖漿冷卻速率(影響結晶程度和礦物粒度)、揮發分含量(影響礦物穩定性)以及結晶分異作用(改變殘余熔體成分)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詳細的巖相學觀察(顯微鏡下)與化學分析相結合,才能最全面地解讀火成巖的成因信息。
結語:解開地球深部的密碼
火成巖的成分——從主導的主量元素,到精妙的微量元素配分,再到蘊含時間密碼的同位素組成,最終凝結為特定的礦物組合——構成了一個龐大而精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質學家通過解讀這些信息,如同破譯來自地球深部的密碼,得以追溯巖漿的起源之地、描繪其演化路徑、重建地質歷史上的構造事件,并最終深化我們對地球這個動態行星內部運作機制的理解。每一次對火成巖成分的分析,都是對地球漫長而復雜歷史的一次深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