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擾度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抗擾度試驗:保障電子設備穩定運行的“免疫測試”
副標題:深入解析電磁環境適應性驗證的核心環節
在日益復雜的電磁環境中,電子設備能否抵御外界干擾而穩定可靠地工作,直接關系到其功能和安全性。抗擾度試驗(Immunity Testing)正是評估電子設備這種抵御能力的關鍵技術手段,堪稱電子設備的“免疫系統”測試。它模擬現實世界中的各種電磁干擾,檢驗設備在干擾下的性能表現,是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及市場準入不可或缺的環節。
一、 核心概念:何謂抗擾度?
抗擾度(Immunity),又稱電磁敏感性(EMS -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是指電氣、電子設備或系統在遭受外部電磁騷擾(干擾)時,維持其規定性能水平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設備“抗干擾”的本領有多強。
- 干擾源: 可能來自自然界(如雷電、靜電放電ESD),也可能來自人造設備(如手機、無線基站、開關電源、電機、熒光燈、醫療設備等)。
- 耦合途徑: 干擾能量通過空間輻射(輻射耦合)或導線連接(傳導耦合)的方式侵入受試設備。
- 敏感度: 設備內部電路對特定類型、特定強度的干擾信號的響應程度。
抗擾度試驗的目標就是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重現這些潛在的電磁干擾威脅,定量評估設備在干擾下的表現。
二、 試驗目的與意義
進行抗擾度試驗絕非形式主義,其核心價值在于:
- 保障功能可靠: 驗證設備在預期的電磁環境中能否按設計要求正常工作,避免因干擾導致功能失常、誤動作或數據錯誤。例如,確保醫療設備在鄰近設備使用時不會誤診或失效,工業控制器在強電磁環境下不會誤觸發。
- 提升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在產品設計階段發現電磁兼容性(EMC)設計缺陷,及時優化電路設計、結構布局、軟件算法或屏蔽濾波措施,提高產品的固有抗干擾能力,減少現場故障率。
- 滿足法規要求與市場準入: 主要國家和地區(如歐盟CE指令、美國FCC規則、中國CCC認證等)的強制性法規或行業標準,普遍要求電子電氣產品必須通過特定的抗擾度試驗才能投放市場。這是產品合規的“通行證”。
- 降低風險與成本: 在產品上市前通過試驗發現并解決問題,遠優于產品投放市場后因干擾問題導致的召回、索賠、維修成本以及品牌聲譽損失。
- 增強用戶信心: 通過權威認證的產品,向用戶傳遞了其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穩定可靠的信號。
三、 主要試驗項目與方法
抗擾度試驗涵蓋多種干擾類型和施加方式,主要標準化測試項目包括:
-
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
- 目的: 模擬人體或物體攜帶的靜電通過直接接觸或空氣放電對設備造成的瞬間高壓沖擊。
- 方法: 使用靜電放電發生器,對設備外殼的金屬部分、操作人員可能接觸的區域(如按鍵、接口)以及水平/垂直耦合板進行直接放電(接觸放電或空氣放電)。
- 關鍵參數: 放電電壓(如±4kV, ±8kV, ±15kV,依據產品等級和標準要求)、放電次數、極性、放電點。
-
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試驗:
- 目的: 評估設備抵抗空間傳播的射頻電磁場干擾的能力(如來自廣播電臺、手機、無線局域網)。
- 方法: 在電波暗室或開闊場中,使用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和發射天線,向受試設備輻射特定頻率范圍(如80MHz - 6GHz)和場強(如3V/m, 10V/m)的連續波(CW)或調制波(如1kHz 80% AM)信號。
- 關鍵參數: 頻率范圍、掃頻速率、場強大小、調制方式、極化方向。
-
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試驗:
- 目的: 模擬電路中由開關、繼電器動作、電感負載切換等引起的瞬態干擾(成群出現的快速脈沖)。
- 方法: 使用脈沖群發生器,通過耦合/去耦網絡(CDN)將一串高壓、短上升時間、重復頻率的脈沖干擾耦合到設備的交流/直流電源端口以及信號/控制端口。
- 關鍵參數: 脈沖峰值電壓(如0.5kV, 1kV, 2kV, 4kV)、重復頻率(如5kHz, 100kHz)、極性、脈沖串持續時間與間隔、施加時間。
-
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
- 目的: 模擬由雷電感應或大型開關操作(如電網切換、熔斷器熔斷)在電源線或通信線上產生的能量較大的單次或多次高能量瞬變過電壓/過電流。
- 方法: 使用浪涌發生器,通過耦合/去耦網絡,向設備的電源端口和長距離信號端口(如電話線、RS485)施加特定波形(如1.2/50μs電壓波,8/20μs電流波)和電壓/電流等級(如0.5kV, 1kV, 2kV, 4kV)的沖擊。
- 關鍵參數: 波形、電壓/電流等級、極性、施加次數、相位角(對交流電源)、耦合方式(線-地,線-線)。
-
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試驗:
- 目的: 評估設備抵抗通過電纜(如電源線、信號線)耦合進入的射頻干擾的能力(通常指150kHz - 80MHz頻段)。
- 方法: 使用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和電流注入鉗(BCI - Bulk Current Injection)或耦合/去耦網絡(CDN),將射頻干擾電流或電壓直接注入到設備的電纜端口上。
- 關鍵參數: 頻率范圍、注入電平(電流或電壓)、調制方式。
-
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抗擾度試驗:
- 目的: 模擬電網中因故障、大型設備啟動等原因引起的供電電壓短時跌落、中斷或緩慢變化的干擾。
- 方法: 使用可編程交流電源,在設備的電源輸入端口上產生規定深度(如電壓跌落到額定值的40%、70%)、規定持續時間(如10ms, 100ms, 0.5周期, 1周期, 25周期)的電壓暫降、中斷或緩慢變化。
- 關鍵參數: 暫降/中斷的深度、持續時間、變化速率(對電壓變化)、相位角。
-
工頻磁場抗擾度試驗:
- 目的: 評估設備抵抗由電力線、變壓器、電機等產生的低頻(50/60Hz)磁場干擾的能力。
- 方法: 使用感應線圈產生規定強度的工頻磁場(如1A/m, 3A/m, 10A/m, 30A/m, 100A/m),作用于受試設備。
- 關鍵參數: 磁場強度、頻率、施加方向。
四、 試驗標準與等級
抗擾度試驗依據的是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最廣泛采用的是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的IEC 61000-4系列標準,該系列詳細規定了上述各項試驗的測試設備、配置、方法、嚴酷度等級和性能判據。不同標準可能根據產品的最終使用環境(如住宅、工業、醫療)規定不同的試驗嚴酷度等級(如Level 1, 2, 3, 4,對應不同的干擾強度)。
- 性能判據: 標準通常定義了設備在試驗中和試驗后應滿足的性能要求級別:
- 判據A: 試驗中和試驗后,設備性能完全正常,無任何功能或性能降低。
- 判據B: 試驗中允許功能或性能暫時降低或喪失,但試驗后能自行恢復,無需操作者干預。
- 判據C: 試驗中允許功能或性能暫時降低或喪失,但需要操作者干預(如重啟)才能恢復。
- 判據D: 因設備硬件或軟件損壞,或數據丟失而導致的功能喪失,且無法恢復。這是不合格的表現。
產品標準或技術規范會明確規定該產品需要滿足的具體試驗項目、嚴酷度等級和性能判據。
五、 試驗實施流程
一次規范的抗擾度試驗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 需求分析: 明確產品適用的標準、法規要求、目標市場以及預期的使用環境。
- 測試計劃制定: 確定具體的試驗項目、嚴酷度等級、性能判據、被測設備配置與工作狀態(典型工作模式)、監測方法。
- 試驗準備:
- 設備配置:將被測設備布置在測試臺上,按實際使用方式連接線纜(電源線、信號線等)。
- 監測設備:連接必要的監測儀器(如示波器、數據采集器、軟件監控工具)以準確評估設備性能。
- 測試設備校準:確保所有測試儀器(如信號源、放大器、場強探頭、靜電槍等)均在有效校準期內。
- 預測試/探索性測試: (可選)在較低干擾電平下進行測試,初步了解設備的敏感點。
- 正式測試: 嚴格按照選定的標準和測試計劃執行各項試驗。對每個試驗項目、每個施加點(端口)、每個頻率點或電壓等級,按照標準規定的步驟施加干擾。
- 性能監測與記錄: 在施加干擾的全過程中及之后,密切監測和記錄被測設備的功能和性能表現,判斷是否符合預定的性能判據。詳細記錄任何異常現象。
- 結果分析與報告: 匯總所有測試數據和觀察記錄,分析設備是否符合要求。出具正式的測試報告,包含測試依據、設備信息、測試配置照片、測試條件、詳細結果、等。
- 整改與復測(如需要): 若測試未通過,需分析失效原因,進行設計或工藝上的整改優化,然后重新進行相關項目的測試。
六、 :構筑電子設備可靠性的基石
抗擾度試驗是電子電氣產品開發和質量保障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是法規準入的門檻,更是確保產品在實際復雜多變的電磁環境中能夠穩定、可靠、安全運行的核心保障。通過科學、嚴謹的抗擾度測試,能夠有效暴露設計缺陷,驅動技術優化,最終提升產品的內在品質和用戶滿意度,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維護成本。在萬物互聯、電磁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重視并有效實施抗擾度試驗,是電子設備制造商構筑核心競爭力、贏得市場信任的必由之路。它無聲地守護著電子設備的“心臟”,確保其在電磁“風雨”中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