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元素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放射性元素測試:揭開無形輻射的面紗
一、什么是放射性元素?為何需要測試?
放射性元素,是指原子核不穩定、能自發地釋放出射線(如α粒子、β粒子、γ射線)并轉變為另一種原子核的元素。它們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地殼中的鈾、釷、鉀-40)和人類活動產生的物質中(如核技術應用、醫療同位素、核電站廢料)。這些射線雖然肉眼不可見,但具有穿透物質和電離原子的能力,過量的輻射暴露會對人體健康(如細胞損傷、癌癥風險增加)和環境生態造成危害。
因此,對環境中(空氣、水、土壤、建材等)、食品、消費品以及特定工作場所中的放射性元素進行測試與監測至關重要。其主要目的在于:
- 保障公眾健康與環境安全: 及時發現并控制輻射污染源,防止公眾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 履行法規要求: 遵守國家關于輻射防護、核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 科學研究與資源勘探: 在地質、環境、考古等領域用于研究,或在礦產勘探中尋找放射性礦物資源。
- 核技術應用的質量控制: 確保醫療放射源、工業探傷源等的安全使用。
二、核心測試方法:如何“捕捉”看不見的射線?
探測放射性元素的核心在于識別和測量它們釋放出的射線。根據射線種類和樣品特性,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
γ能譜分析:
- 原理: 利用高純鍺或閃爍體探測器測量樣品發出的γ射線能量和強度。每種放射性核素衰變時釋放的γ射線具有特定的能量“指紋”(特征峰)。
- 過程: 樣品通常無需復雜前處理(尤其是固體),直接置于探測器附近測量一段時間。探測器將γ射線轉化為電信號,通過多道分析器形成能譜圖。
- 優勢: 非破壞性、可同時定量分析多種核素(如鈾系、釷系、銫-137、碘-131等)、效率相對較高。
- 應用: 環境樣品(土壤、水沉淀物、建材)、食品、生物樣品、核材料等中多種放射性核素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
α/β放射性測量:
- 原理: 使用流氣式正比計數器或閃爍計數器等探測器,測量樣品中所有α粒子或β粒子的總計數率(有時區分α/β)。
- 過程: 液體樣品需蒸發濃縮或化學分離富集放射性核素,制成薄層源;固體樣品可能需要粉碎、灰化制成測量源。測量的是總α或總β放射性活度。
- 優勢: 設備相對簡單,常用于快速篩選或對總放射性水平進行常規監測。
- 應用: 飲用水總α/β放射性篩查、廢水排放監測、工作場所表面污染檢測等。
-
液體閃爍計數:
- 原理: 特別適用于發射低能β射線(如氚、碳-14)或α粒子的核素。將待測核素溶解或懸浮在閃爍液中,射線使閃爍液分子激發發光,被光電倍增管探測。
- 過程: 樣品通常需要化學處理(如消化、萃取、蒸餾)以分離純化目標核素并將其引入閃爍液。
- 優勢: 對弱β射線探測效率高,可同時測量α和β。
- 應用: 生物醫學研究(標記實驗)、環境水樣中的氚、碳-14分析、低水平α核素測量等。
-
放化分析:
- 原理: 通過化學分離手段(沉淀、萃取、離子交換、電沉積等)將樣品中特定的放射性核素(如钚、鍶-90、鐳-226)高度純化出來,再配合上述物理測量方法(如α譜儀、液閃、γ譜)進行精確測定。
- 過程: 步驟復雜、耗時較長,需要專業的化學操作。
- 優勢: 靈敏度極高,能準確測定復雜基質中特定核素的含量,尤其適用于超低水平或存在干擾核素的情況。
- 應用: 環境監測中的超痕量核素分析(如海洋沉積物中的钚)、食品安全中的鍶-90測定、飲用水中的鐳/鈾分析等。
三、關鍵應用場景:輻射監測無處不在
放射性元素測試滲透到我們生活和社會的多個層面:
- 環境輻射監測網: 持續監測空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近海海域等的放射性水平,繪制環境輻射本底圖,預警異常升高。
- 食品安全保障: 對進口和本土生產的食品(特別是乳制品、茶葉、水產品、蘑菇等易富集核素的食品)進行放射性核素(如銫-134/137、碘-131)的常規抽檢和風險監控。
- 飲用水安全: 依據國家標準,對生活飲用水中的總α、總β放射性活度進行定期檢測,必要時分析特定核素(如鐳-226、鈾)。
- 建材與室內環境: 檢測建筑石材、陶瓷、工業廢渣建材等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鐳、釷、鉀)含量,評估其所致室內氡氣析出和γ外照射風險。
- 核設施與輻射工作場所: 對核電站、研究堆、核燃料循環設施、放射性廢物處理場等的流出物、周圍環境、工作場所進行嚴格監控。
- 醫療與工業應用: 確保醫療診斷和治療用放射性藥物的活度準確,監測工業探傷、測厚、輻照加工等活動中放射源的安全狀況和工作場所劑量。
- 應急響應: 在發生核事故或放射源丟失等緊急情況時,快速部署移動監測車和便攜設備,進行大面積巡測、樣品采集和實驗室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四、重要注意事項:專業性與安全性缺一不可
- 專業機構與人員: 放射性測試是高度專業化的工作,通常由具備相應資質(如計量認證、輻射安全許可證)的實驗室或機構承擔。操作人員需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
- 代表性取樣: 樣品的采集必須科學、規范,具有代表性,避免污染或損失,并詳細記錄采樣時間、地點、深度等信息。
- 質量控制: 整個測試過程需遵循嚴格的質量保證/質量控制程序,包括使用標準物質校準儀器、空白實驗、平行樣分析、參加實驗室間比對等,確保數據準確可靠。
- 結果解讀: 測試結果需依據國家相關標準(如《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制濃度標準》等)進行評價,區分“檢出”與“超標”的概念。低于探測限不代表完全不存在,需結合本底值綜合判斷。
- 民用設備局限性: 市面上一些簡易的“輻射檢測儀”(如蓋革計數器)靈敏度有限,只能探測較強的γ或β輻射,難以準確定量,更無法識別具體核素。它們可用于初步篩查或興趣探索,絕不能替代專業實驗室的精密測試。對健康風險的判斷應基于專業機構的報告。
五、法規與標準:守護輻射安全的基石
我國已建立較為完善的輻射防護法規標準體系,為放射性元素測試和應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例如: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 針對食品、飲用水、建材、環境監測等的具體核素限量標準和監測規范。
這些法規標準明確規定了不同對象中放射性核素的限制要求、監測頻率、測試方法等,是保障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堅實屏障。
結語
放射性元素測試,如同在無形世界中架設精密的“雷達”,時刻警惕著潛在的輻射風險。它融合了核物理、放射化學、分析科學等多學科知識,是守護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隨著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領域的拓寬,對放射性元素的精確、快速、靈敏檢測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解其基本原理、方法、應用和局限性,有助于我們更科學、理性地認識輻射,在利用核技術造福社會的同時,有效防范其潛在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