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系物測定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苯系物測定:方法與技術詳解
一、苯系物概述及其環境與健康意義
苯系物通常指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以及二甲苯(Xylene,包括鄰、間、對三種異構體)等單環芳烴化合物的統稱,常簡稱為BTEX。這類化合物主要來源于石油化工、煤焦化、油漆涂料、印刷、橡膠制品、家具制造、汽車尾氣以及香煙煙霧等過程。
苯系物具有易揮發、毒性強、難溶于水的特性。其中,苯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1類),長期接觸可導致白血病;其他組分如甲苯、二甲苯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長期接觸可引起神經衰弱綜合征,對肝、腎也有一定損害。因此,準確測定環境空氣、水體、土壤、工作場所及室內空氣中的苯系物含量,對于環境監測、職業健康評估、污染源解析及環境治理至關重要。
二、樣品采集與前處理技術
-
空氣樣品采集:
- 吸附管法: 最常用方法。使用內填特定吸附劑(如活性炭、Tenax TA、Carbograph等)的采樣管,連接大氣采樣器,以恒定流量抽取一定體積的空氣。目標化合物被吸附劑捕集。采樣體積、流量、時間需根據目標物濃度和吸附劑容量優化。采樣后,兩端密封,低溫避光保存。
- 氣袋/注射器法: 適用于瞬時或高濃度樣品采集。直接將空氣充入惰性材質氣袋(如Tedlar袋)或用玻璃注射器現場采集。需盡快分析,避免吸附損失或滲透。
- 在線連續監測: 使用配備特定檢測器(如PID、FID)的連續自動監測儀器,可實時或近實時獲取數據。
-
水質樣品采集:
- 使用棕色玻璃瓶(避免光降解),裝滿不留頂空,密封。采集時避免攪動水底沉積物。通常需加入適量保存劑(如鹽酸或硫酸至pH≤2),并在4°C冷藏避光保存,盡快分析。
- 前處理(水樣): 常用吹掃捕集法(Purge & Trap, P&T)。惰性氣體(如高純氮氣)連續通入水樣,將揮發性苯系物吹掃出來,并被裝有吸附劑的捕集阱捕集。隨后加熱捕集阱,將目標物脫附進入分析系統。此法靈敏度高,無需有機溶劑。
-
土壤與固體樣品采集與前處理:
-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裝入密封容器,低溫保存。
- 前處理:
- 吹掃捕集法: 適用于揮發性組分。將樣品分散于水中(加標水)或采用無溶劑技術(如靜態頂空或膜萃取吹掃),然后進行吹掃捕集。
- 頂空法(Headspace, HS): 將樣品置于密封頂空瓶中,在一定溫度下平衡,待氣-液/氣-固兩相間苯系物分配達到平衡后,抽取瓶內頂空氣體進樣分析。有靜態頂空和動態頂空之分。
- 溶劑萃取法: 如超聲波萃取、索氏提取等,使用有機溶劑(如二氯甲烷、正己烷)將苯系物從固體基質中萃取出來,萃取液經濃縮凈化后分析。此法步驟較多,易引入溶劑干擾。
三、主要實驗室分析測定技術
-
氣相色譜法(GC):
- 原理: 利用不同苯系物在色譜柱(固定相)和載氣(流動相)間分配系數的差異進行分離。
- 檢測器:
- 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 最常用。對有機化合物響應好,靈敏度較高,線性范圍寬,結構簡單,維護方便。但對苯系物無特異性,需依靠色譜柱分離。
- 質譜檢測器(MS): 與GC聯用(GC-MS)。除分離外,還能提供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結構信息(質譜圖),具有強大的定性能力(通過特征離子和譜庫檢索),靈敏度高,是確認復雜基質中苯系物和識別未知干擾物的首選方法??蛇x擇全掃描模式或選擇離子監測模式(SIM,提高靈敏度)。
- 色譜柱選擇: 常用非極性或弱極性毛細管柱,如DB-1、DB-5、HP-5等(固定液為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能有效分離BTEX各組分。
-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 原理: 利用苯系物在液相色譜柱固定相和流動相(溶劑)間分配系數的差異進行分離。
- 應用: 主要用于測定水中較低揮發性的苯系物(如某些取代苯),或當目標物熱不穩定時(但BTEX本身通常適合GC分析)。在苯系物常規監測中應用不如GC廣泛。
- 檢測器: 常用紫外檢測器(UV),苯系物在紫外區有特征吸收。
-
便攜式現場檢測儀器:
- 光離子化檢測器(PID): 利用高能紫外光將目標分子電離,測量離子電流。對苯系物響應靈敏(尤其對芳香烴),響應速度快(秒級),便攜性好,常用于現場快速篩查、應急監測和泄漏檢測。但PID對不同化合物的響應因子差異大,通常只能給出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的讀數或特定化合物的相對濃度,準確定量需用標準氣體校準,且無法區分具體苯系物種類。抗干擾能力相對較弱。
四、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QA/QC)
為確保測定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必須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 實驗室空白: 評估實驗過程中是否存在污染。
- 現場空白/運輸空白: 評估采樣、運輸、儲存過程是否引入污染。
- 平行樣測定: 評估分析的精密度。
- 基體加標(MS)/基體加標平行樣(MSD): 將已知量的目標物標準溶液加到實際樣品中,測定回收率,評估方法在特定基質中的準確度(精密度和準確度)。
- 實驗室控制樣品(LCS): 使用與實際樣品基質相似的空白樣品加標,監控實驗室分析性能的穩定性。
- 校準曲線: 使用系列濃度標準溶液建立,相關系數(R²)通常要求≥0.995(或0.999)。定期進行校準核查。
- 標準物質(CRM)或質控樣: 使用有證標準物質或已知濃度的質控樣驗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 檢出限(LOD)與定量限(LOQ): 通過分析低濃度加標樣品或多次測定空白標準偏差來確定,確保方法滿足監測要求。
- 色譜峰確認: 對于GC-MS,需通過保留時間匹配、特征離子豐度比等標準確認目標峰。
五、結果報告與數據分析
測定結果應清晰報告,包括:
- 樣品信息(編號、類型、采樣時間地點)。
- 測定目標化合物(明確具體苯系物名稱)。
- 使用的分析方法標準(如參考GB、HJ、EPA、ISO等標準)。
- 測定結果(濃度值,注明單位,如mg/m³, µg/L, mg/kg等)。
- 對應的檢出限(LOD)和定量限(LOQ)。
- 必要的QA/QC數據(如加標回收率、平行樣相對偏差等)。
- 數據處理時,低于LOD的結果通常報告為“<LOD”,在LOQ與LOD之間的結果報告為“估算值”或“<LOQ”并注明,或根據特定規范處理。高于LOQ的結果按實際濃度報告。需注意結果的修約規則。
六、與展望
苯系物測定是環境與健康監測領域的重要任務。氣相色譜法(GC-FID/GC-MS)憑借其優異的分離能力、靈敏度和成熟度,目前仍是實驗室測定苯系物的主流技術,尤其GC-MS在定性和抗干擾方面優勢突出。吹掃捕集、頂空等前處理技術有效解決了揮發性組分的富集問題。便攜式PID則為現場快速篩查提供了有力工具。
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快速、更靈敏、更便攜的檢測方法(如新型傳感器、微型化GC-MS)不斷涌現,自動化、在線監測能力也在持續提升。未來苯系物測定將朝著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快速實時、便攜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環境監管和健康風險評估需求。持續完善標準方法體系和強化全過程質量控制,是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的關鍵基石。
參考文獻: (此處應列出所依據的主要國家/行業標準、技術規范及權威文獻,例如:)
- HJ 584-2010 環境空氣 苯系物的測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氣相色譜法
- HJ 644-2013 環境空氣 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 吸附管采樣-熱脫附/氣相色譜-質譜法
- HJ 686-2014 水質 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 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法
- GBZ/T 160.42-2007 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 芳香烴類化合物 (苯、甲苯等)
- EPA Method 502.2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by Purge and Trap Capillary Column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Photoionization and Electrolytic Conductivity Detectors in Series.
- EPA Method TO-17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Using Active Sampling Onto Sorbent Tub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