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振動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扭轉振動測試:原理、方法與工程應用解析
一、扭轉振動的基本概念與測試意義
扭轉振動(Torsional Vibration)是旋轉機械系統中常見的動態現象,指軸系或旋轉部件在周期性扭矩作用下,沿其軸向發生的周期性扭轉變形。這種振動本質上是旋轉系統固有特性與外部激勵共同作用的結果——當激勵頻率與系統扭轉固有頻率接近時,會引發共振,導致振幅急劇增大,進而引發疲勞破壞、噪聲加劇、效率下降等問題。
在工業領域,扭轉振動的危害不容忽視:
- 汽車工業:發動機曲軸的扭轉振動可能導致曲軸斷裂、離合器失效或變速器齒輪沖擊;
- 電力工業:汽輪機-發電機軸系的扭轉振動可能引發軸系裂紋、聯軸器損壞,甚至導致機組停機;
- 風電產業:風機主軸與齒輪箱的扭轉振動會加速齒輪磨損、軸承失效,縮短機組壽命;
- 航空航天:渦輪發動機傳動軸的扭轉振動可能影響動力輸出穩定性,威脅飛行安全。
因此,扭轉振動測試作為旋轉機械故障診斷與設計優化的關鍵手段,其核心目標是識別振動源、測量振動參數(頻率、振幅、相位)、評估系統穩定性,為設備的安全運行與性能提升提供數據支撐。
二、扭轉振動測試的主要方法
扭轉振動測試的核心是測量旋轉部件的角位移或扭矩變化,常用方法可分為接觸式與非接觸式兩類,各有其適用場景與優缺點。
(一)接觸式測試方法
接觸式方法通過物理接觸獲取振動信號,是傳統且應用廣泛的測試手段。
-
應變片法
原理:將電阻應變片粘貼在旋轉軸表面,當軸發生扭轉變形時,應變片隨軸產生拉伸或壓縮變形,導致電阻值變化。通過橋式電路將電阻變化轉換為電壓信號,即可得到扭矩或角位移的變化。
優點:成本低、靈敏度高、適用于各種軸徑;
缺點:安裝復雜(需打磨軸表面、粘貼應變片、做防潮處理)、易受電磁干擾、導線易因旋轉而磨損,不適用于高速或長期監測。 -
扭矩傳感器法
原理:在旋轉軸系中串聯扭矩傳感器(如應變式、磁電式或光電式),直接測量軸傳遞的扭矩變化。扭矩信號經調理后,可轉化為扭轉振動的振幅與頻率。
優點:測量精度高、信號穩定、可實時監測;
缺點:需中斷軸系安裝(串聯傳感器)、成本較高、對傳感器的動平衡要求嚴格。
(二)非接觸式測試方法
非接觸式方法無需與旋轉部件直接接觸,避免了接觸式方法的缺陷,適用于高速、高溫或難以安裝傳感器的場景。
-
激光多普勒測振儀(LDV)
原理:利用激光多普勒效應,測量旋轉部件表面的速度變化。通過對速度信號積分,得到角位移或扭轉振動的振幅與頻率。
優點:非接觸、精度高(可達納米級)、響應快、適用于高速旋轉部件(如渦輪機葉片);
缺點:價格昂貴、對測試環境要求高(需避免強光干擾)、需被測表面具有一定的反光性。 -
光電編碼器法
原理:在旋轉軸上安裝光電編碼器,通過檢測編碼器輸出的脈沖信號變化,計算軸的角位移與轉速。當軸發生扭轉振動時,脈沖信號的相位差會發生周期性變化,從而提取振動信息。
優點:非接觸、安裝方便、可同時測量轉速與振動;
缺點:分辨率受編碼器精度限制(需高分辨率編碼器才能檢測微小振動)、易受電磁干擾。
三、扭轉振動測試系統的組成與流程
(一)測試系統的基本組成
扭轉振動測試系統通常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 傳感器:根據測試需求選擇應變片、扭矩傳感器或激光測振儀;
- 信號調理器:對傳感器輸出的弱信號進行放大、濾波(去除噪聲)、隔離(防止電磁干擾);
- 數據采集卡(DAQ):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采樣率需滿足奈奎斯特定理(至少為信號最高頻率的2倍);
- 分析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如FFT分析、階次分析、時域波形分析),識別振動源與共振頻率。
(二)測試流程
-
測試準備
- 目標定義:明確測試目的(如識別共振頻率、驗證設計合理性、故障診斷);
- 設備選擇:根據軸徑、轉速、環境條件選擇傳感器(如高速軸選激光測振儀,低速軸選應變片);
- 安裝調試:確保傳感器安裝牢固(應變片需粘貼平整,激光測振儀需對準被測表面)、信號調理器與采集卡連接正確;
- 工況確定:設定測試工況(如不同轉速、負載、溫度),覆蓋設備的正常運行范圍。
-
信號采集
- 啟動設備,待運行穩定后開始采集信號;
- 實時監測信號波形,確保無異常(如過載、噪聲過大);
- 記錄工況參數(如轉速、負載),便于后續分析。
-
數據處理與分析
- 時域分析:觀察振動信號的波形(如正弦波、脈沖波),判斷振動的穩定性(是否有沖擊或突變);
- 頻域分析:通過FFT變換將時域信號轉換為頻域譜,識別主要振動頻率(如共振頻率、激勵頻率);
- 階次分析:針對旋轉機械,將頻率轉換為階次(頻率/轉速),識別與轉速相關的振動源(如1階不平衡、2階 misalignment);
- 趨勢分析:對比不同工況下的振動數據,判斷振動隨工況的變化規律(如共振是否隨轉速升高而加劇)。
-
結果評估與反饋
- 根據測試標準(如ISO 10816、API 617)評估振動是否超標;
- 分析振動源(如不平衡、 misalignment、齒輪嚙合),提出改進措施(如動平衡、調整聯軸器、優化齒輪參數);
- 形成測試報告,為設備設計、維護提供依據。
四、扭轉振動測試的關鍵技術問題
(一)誤差抑制
- 傳感器安裝誤差:應變片粘貼歪斜會導致測量值偏小,激光測振儀對準偏差會降低信號強度,需嚴格按照安裝規范操作;
- 電磁干擾:工業環境中的電機、變頻器會產生電磁噪聲,需使用屏蔽線、隔離放大器或濾波電路;
- 環境噪聲:機械振動(如地基振動)會干擾信號,需采用固定支架或減振裝置。
(二)階次分析的應用
旋轉機械的扭轉振動頻率與轉速密切相關(如齒輪嚙合頻率=齒數×轉速),傳統的FFT分析無法區分不同轉速下的頻率成分。階次分析通過將頻率歸一化為轉速的倍數(階次),可準確識別與轉速相關的振動源(如1階不平衡、2階齒輪嚙合),是旋轉機械扭轉振動分析的核心工具。
(三)高速旋轉部件的測試
高速旋轉部件(如渦輪機軸,轉速可達數萬轉/分鐘)的扭轉振動測試需解決兩個問題:
- 傳感器的響應速度:需選擇高帶寬傳感器(如激光測振儀的帶寬可達幾十kHz);
- 數據采集的采樣率:需滿足高速信號的采樣要求(如轉速10000rpm時,1階振動頻率為167Hz,采樣率需至少334Hz,實際應用中通常取5~10倍)。
五、扭轉振動測試的工程應用案例
(一)汽車發動機曲軸扭轉振動測試
某汽車制造商在開發新發動機時,發現曲軸在高速運轉時出現異常噪聲。通過應變片法測試曲軸的扭轉振動,發現其2階固有頻率與發動機的點火頻率(60Hz)重合,引發共振。通過優化飛輪的轉動慣量,將曲軸的2階固有頻率調整至70Hz,避開了點火頻率,解決了噪聲問題。
(二)風電齒輪箱扭轉振動測試
某風電場的風機齒輪箱在運行中出現齒輪磨損加劇的問題。通過激光多普勒測振儀測試齒輪箱輸入軸的扭轉振動,發現其1階共振頻率與風機的運行轉速(15rpm)重合,導致齒輪嚙合時的沖擊力增大。通過調整齒輪箱的支撐剛度,將1階固有頻率提高至20rpm,減少了齒輪磨損,延長了齒輪箱壽命。
(三)汽輪機-發電機軸系扭轉振動測試
某火力發電廠的汽輪機-發電機軸系在啟動過程中出現軸系振動超標。通過扭矩傳感器法測試軸系的扭轉振動,發現其3階固有頻率與汽輪機的蒸汽激勵頻率(120Hz)重合,引發共振。通過調整軸系的聯軸器剛度,將3階固有頻率調整至150Hz,避免了共振,確保了機組的安全運行。
六、扭轉振動測試的未來趨勢
隨著工業4.0與智能制造的發展,扭轉振動測試技術正朝著非接觸、智能化、實時化方向發展:
- 非接觸測試技術的普及:激光多普勒測振儀、光電編碼器等非接觸傳感器的成本逐漸降低,將取代傳統的應變片法,成為高速旋轉部件的主流測試手段;
- 無線傳感器網絡(WSN)的應用:無線傳感器可安裝在旋轉部件上,無需導線連接,避免了導線磨損問題,適用于長期監測;
- 人工智能(AI)的融合:機器學習算法(如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可對扭轉振動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實現故障的早期預測(如齒輪磨損、軸承失效);
- 工業物聯網(IIoT)的集成:扭轉振動測試系統可與工業物聯網平臺連接,實現實時監測、遠程診斷與大數據分析,提高設備的運維效率。
七、結語
扭轉振動測試是旋轉機械安全運行與性能優化的重要保障,其技術發展與工業需求密切相關。從傳統的應變片法到現代的激光測振儀,從離線測試到實時監測,扭轉振動測試技術正不斷進步。未來,隨著非接觸技術、人工智能與工業物聯網的融合,扭轉振動測試將更加高效、智能,為工業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無論是汽車發動機、風電齒輪箱還是汽輪機-發電機軸系,扭轉振動測試都在默默發揮著作用——它不僅是解決現有問題的工具,更是預防未來故障的“眼睛”。在工業高速發展的今天,扭轉振動測試的重要性將愈發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