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效能測試
發布時間:2025-07-24 15:49:18- 點擊數: - 關鍵詞:屏蔽效能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電磁屏障的度量:屏蔽效能測試技術詳解
引言:無形的守護者
在現代電子設備高度密集、電磁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如何確保敏感設備不受干擾,或阻止設備產生的電磁波外泄造成危害?電磁屏蔽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而衡量屏蔽體性能優劣的核心指標,就是屏蔽效能(Shielding Effectiveness, SE)。精確、可靠地測試屏蔽效能,是評估和改進電磁屏障性能的基礎。
一、屏蔽效能基礎:定義與原理
- 核心概念: 屏蔽效能定量描述了屏蔽材料或結構削弱電磁場通過的能力。其數值越高,代表屏蔽效果越好。
- 物理意義: SE通常用分貝(dB)表示,計算公式為:
SE = 10 * log10 (P_incident / P_transmitted) = 20 * log10 (E_incident / E_transmitted) = 20 * log10 (H_incident / H_transmitted)
其中,P_incident
、E_incident
、H_incident
分別代表入射到屏蔽體表面的功率密度、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P_transmitted
、E_transmitted
、H_transmitted
則代表穿透屏蔽體后的對應物理量。它反映了屏蔽體對能量或場強的衰減程度。 - 影響因素: 屏蔽效能并非單一值,它受到多種因素綜合影響:
- 材料特性: 電導率、磁導率(尤其在高頻)。
- 結構設計: 屏蔽體的厚度、形狀、接縫、孔縫、通風窗、線纜出入口等結構細節。
- 電磁波特性: 頻率、入射角度、極化方向(電場或磁場)。
- 環境因素: 測試距離、背景噪聲水平。
二、核心測試方法:理論與實踐
根據測試環境、頻率范圍和待測對象的不同,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
屏蔽室法(IEEE-STD-299系列標準是核心依據):
- 適用對象: 大型屏蔽體結構,如屏蔽室、屏蔽機柜、屏蔽帳篷等。
- 原理: 在待測屏蔽體外部放置發射天線產生電磁場(源),在內部放置接收天線測量穿透后的場強。比較內外場強(或功率)計算SE。
- 關鍵點:
- 源天線位置: 需確保均勻照射待測面。
- 接收天線位置: 需避開內部反射造成的駐波波腹/波節點,常采用空間平均或多點測量。
- 頻率范圍: 覆蓋極低頻(如9kHz)到微波頻段(如18GHz或更高)。
- 測試類型: 包括磁場(H)、電場(E)、平面波(PW)以及微波(MW)屏蔽效能測試。
- 優點: 直接反映整體結構(含接縫、門窗等)的實際屏蔽性能,結果真實性強。
- 挑戰: 需要專業的屏蔽室作為背景環境,測試設備復雜,成本較高。
-
法蘭同軸法(ASTM D4935-18等標準):
- 適用對象: 平板型屏蔽材料(如導電織物、金屬箔、導電涂層、復合材料片材)。
- 原理: 將被測材料樣品夾持在兩個精密同軸法蘭之間。信號源通過同軸線輸入,一部分能量穿透樣品到達接收端。通過對比有樣品和無樣品(參考狀態)時的接收功率,計算SE。
- 關鍵點:
- 樣品要求: 平整,尺寸需精確匹配法蘭內徑。
- 頻率范圍: 通常覆蓋30 MHz 到 1.5 GHz(取決于夾具設計)。
- 場型: 主要模擬垂直于材料表面的平面波入射。
- 優點: 測試裝置相對簡單,重復性好,結果主要反映材料本身的特性。
- 局限: 不適用于評估結構件(接縫、孔洞)的影響;高頻段精度受限于夾具設計。
-
改進型法蘭同軸法/波導法:
- 針對更高頻率(如毫米波),采用矩形波導或其它特殊設計的夾具來擴展測試頻段。
- 原理與法蘭同軸法類似,利用波導傳輸模式。
-
小室法(如GTEM Cell, TEM Cell):
- 原理: 利用特殊設計的橫電磁波傳輸室產生已知、均勻的電磁場環境。將被測小型屏蔽體(如連接器、線纜、小屏蔽盒)或材料樣品置于室內進行測試。
- 優點: 體積相對小,易于操作,可用于輻射發射和抗擾度預測試,也可用于小型物體的屏蔽效能評估。
- 局限: 可用頻率范圍和工作區域(均勻場區)有限制;對于大型物體不適用。
三、測試實施的關鍵要素
- 標準的選擇: 嚴格遵循相關國際/國家標準(如IEEE-STD-299, ASTM D4935, MIL-STD-188-125, IEC 61000-5-7等),確保測試方法、流程、儀器校準的規范性和結果的可比性。
- 儀器與校準:
- 核心設備: 信號源(網絡分析儀、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大場強時)、接收設備(頻譜分析儀、接收機、功率計)、發射與接收天線(需滿足頻率和增益要求)。
- 校準要求: 所有儀器必須定期溯源校準;天線系數(AF)需精確標定;系統路徑損耗需在測試前精確測量扣除。
- 環境控制:
- 背景噪聲: 必須遠低于預期接收信號,通常在正式測試前測量背景電平。
- 電磁環境: 測試應在電磁環境可控的環境(如屏蔽室)中進行,避免外部干擾。
- 樣品/待測體狀態: 樣品應代表實際使用狀態(如材料張力、結構件裝配完整性、接縫處理等)。大型屏蔽體的門窗需按使用狀態關閉。
- 數據記錄與分析: 詳細記錄測試配置(天線位置、極化、頻率點、功率電平)、環境條件、儀器設置。數據處理需嚴謹,準確計算SE值,并繪制SE隨頻率變化的曲線圖。
四、典型應用場景
- 電子設備機箱/機柜: 評估其防止內部干擾外泄和外部干擾侵入的能力。
- 屏蔽室/屏蔽帳篷: 驗證其滿足保密通信、電磁兼容測試、醫療設備防護等要求的高屏蔽性能。
- 線纜與連接器: 測試屏蔽層對輻射干擾的抑制效果。
- 屏蔽材料研發與選型: 對比不同材料(導電泡棉、金屬絲網、導電織物、導電涂層等)的屏蔽性能。
- 航空航天與國防: 確保關鍵電子系統在高強度電磁環境下的生存和工作能力。
- 醫療電子: 保障敏感醫療設備(如MRI)不受干擾,或防止其干擾其他設備。
五、挑戰與發展趨勢
- 高頻挑戰: 隨著5G/6G、毫米波技術的普及,測試頻率向更高頻段(如40GHz, 100GHz甚至更高)拓展,對測試設備(尤其是天線和放大器)、夾具設計、校準精度提出更高要求。
- 近場與復雜場: 實際應用中,設備往往處于復雜的近場耦合環境。如何更準確地模擬和測試近場屏蔽效能是一個難點。
- 瞬態強場(EMP/HPM): 針對電磁脈沖等瞬態強場的屏蔽效能測試,需要特殊的脈沖源和高速測量設備。
- 仿真與測試結合: 電磁仿真軟件(如CST, HFSS)在預測屏蔽效能和優化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最終仍需實測驗證。兩者結合是高效研發的趨勢。
- 標準化更新: 測試標準需要不斷修訂以適應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發展。
結語:精確度量的價值
屏蔽效能測試是連接電磁屏蔽理論設計與工程應用的橋梁。通過科學嚴謹的測試,我們不僅能客觀評價現有屏蔽措施的效能,更能為新材料研發、結構優化和標準制定提供堅實的實驗依據。掌握并不斷精進屏蔽效能測試技術,對于提升電子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應對日益復雜的電磁環境挑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