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火焰傳播性測試
發布時間:2025-07-24 19:50:59- 點擊數: - 關鍵詞:抗火焰傳播性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深入解析建筑材料抗火焰傳播性測試
測試原理與本質
抗火焰傳播性測試的核心在于評估材料表面暴露于初始火源后,火焰沿其表面蔓延的難易程度及速度。測試模擬真實火情,通過可控熱源(如輻射板或明火)作用于材料樣品一端,精確測量火焰前鋒在一定時間內向前推進的距離,或測定材料在特定輻射熱通量下維持不持續燃燒的能力。該測試聚焦材料表面特性對火焰擴展的抑制效果,重點關注熱量傳遞效率與材料熱解氣體釋放動態。
關鍵測試方法
行業普遍采用兩種核心方法進行評估:
- 輻射板法: 樣品傾斜放置于大型輻射熱源前,點燃上端后觀察火焰向下蔓延情況。通過測量火焰傳播至特定標記點所需時間或最終停滯位置,計算火焰傳播指數(如FSI)。
- 臨界熱輻射通量法: 樣品水平放置于輻射熱梯度裝置下。點燃樣品后,觀察火焰在材料表面蔓延情況。該方法測定火焰恰好能維持蔓延所需的最低外部輻射熱通量值(CHF),數值越高表明材料抵抗火焰傳播能力越強。
遵循的核心標準
國際上廣泛采用的標準確保測試結果可比性與權威性:
- ISO 5658-2: 輻射板法測量火焰傳播的基本標準。
- ASTM E1321: 測定材料引燃時間及火焰傳播特性(LIFT裝置)。
- ASTM E162: 使用輻射熱源評估表面材料的火焰傳播性能。
- EN 13823: 歐洲建筑制品防火測試核心標準(SBI測試),包含火焰傳播評估模塊。
- GB/T 20284: 中國建筑材料阻燃性能分級標準(GB 8624)的關鍵支撐測試方法。
核心評估指標
- 火焰前鋒傳播距離與速度: 在設定時間內火焰沿材料表面蔓延的長度或其蔓延速率。
- 火焰傳播指數: 特定測試方法下的綜合量化值(如ASTM E162中的FSI),數值越低越好。
- 臨界熱輻射通量: 維持火焰傳播所需的最小入射輻射熱通量(kW/m²),數值越高表明材料抗火焰傳播性越優異。
- 煙氣生成與毒性: 部分標準同步評估燃燒過程中的煙密度及毒性氣體釋放量。
安全應用價值
材料的抗火焰傳播性能對防火安全至關重要:
- 保障生命安全: 有效延緩火勢沿建筑內墻、天花板等表面蔓延的速度,為人員疏散與消防救援爭取關鍵時間窗口。
- 減少財產損失: 控制火災規模,降低建筑結構垮塌風險,最大限度保護建筑物及內部財物安全。
- 阻止火災擴散: 在大型建筑或密集區域形成有效防火隔離帶,防止火災跨區域快速蔓延。
- 構建防火體系: 是建筑物整體被動防火策略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關鍵應用領域
- 建筑內裝材料: 墻面覆層、吊頂板材、保溫材料、地板覆蓋物及各類室內裝飾面板。
- 交通運輸工具: 火車車廂、船舶艙室、飛機機艙內飾板、座椅面料及隔熱材料。
- 工業設備防護: 電力電纜護套、電氣設備外殼、管道保溫層及儲罐防火涂層。
- 特殊防護場景: 重要歷史建筑、高密度公共空間及危險品存儲區域的防火屏障材料。
重要考量事項
- 實驗室測試局限性: 標準測試在特定受控條件下進行,實際火災場景復雜多變(如通風條件、燃燒荷載、空間布局)。
- 綜合評估必要性: 抗火焰傳播性僅為材料防火性能的一個維度,需結合其可燃性、耐火極限、煙氣毒性及燃燒滴落物特性進行綜合判定。
- 安裝工藝影響: 材料的實際安裝方式(如接縫處理、固定方式、基材類型)會顯著影響其最終防火表現。
- 標準體系差異性: 不同國家或地區采用的標準存在差異,選擇與目標市場法規相符的測試認證至關重要。
示例測試數據對比(供參考):
材料類型編號 | 測試標準 | 火焰傳播指數 (FSI) | 臨界熱輻射通量 (CHF kW/m²) | 火焰傳播判定 |
---|---|---|---|---|
A | ASTM E162 | 25 | - | 較低蔓延風險 |
B | ISO 5658-2 | 75 | - | 中等蔓延風險 |
C | ASTM E1321 | - | 6.5 | 中等蔓延風險 |
D | GB/T 20284 | 35 | - | 較低蔓延風險 |
注:上表為示例數據,非實際產品測試結果。FSI值越低或CHF值越高,通常表示抗火焰傳播性越好。
深入理解抗火焰傳播性測試的原理、方法及其結果解讀,對于科學選用防火材料、提升建筑環境安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該測評是構建有效防火體系、防范火災風險的核心技術支撐之一。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