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效應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毛細效應測試:原理、方法與工程應用
毛細效應,又稱毛細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領域的流體自發上升或下降的物理現象。它源于液體與固體壁面之間的分子間作用力(粘附力)與液體自身分子間作用力(內聚力)的差異,具體表現為液體在狹窄通道(毛細管)中克服重力而上升或下降的能力。毛細效應測試則是定量研究液體在特定多孔介質或模型毛細結構中浸潤、輸運行為的關鍵技術手段。
一、毛細效應基礎原理
毛細現象的核心驅動力是毛細壓力 (P_c),其大小由楊-拉普拉斯方程描述:P_c = (2γ cosθ) / r
其中:
-
γ
是液體的表面張力(N/m), -
θ
是液體在固體表面的接觸角(°), -
r
是毛細管的等效半徑(m)。 -
接觸角 (θ) :是衡量液體對固體表面潤濕性的關鍵參數。
θ < 90°
表示液體潤濕固體表面,毛細上升發生;θ > 90°
表示液體不潤濕固體表面,毛細下降發生;θ = 90°
時無毛細效應。 -
上升高度 (h) :對于垂直放置的圓柱形毛細管,液體上升的平衡高度由 Jurin 定律給出:
h = (2γ cosθ) / (ρ g r)
其中ρ
是液體密度 (kg/m³),g
是重力加速度 (m/s²)。
二、主要測試方法
毛細效應測試的核心目標是獲取表征液體在多孔介質或毛細結構中輸運能力的參數,如毛細上升高度、速率、吸收質量、毛細壓力等。常用方法包括:
-
模型毛細管法:
- 原理: 使用已知內徑的不同材質(玻璃、石英、聚合物等)的單一毛細管進行測試。
- 操作: 將毛細管垂直插入待測液體中,記錄液體彎月面隨時間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h-t
曲線)。 - 應用: 最直接驗證 Jurin 定律和 Washburn 方程的理想方法,常用于接觸角測量輔助或研究特定材質表面的潤濕性。精度依賴于毛細管內徑的均勻性和精確測量。
-
多孔介質吸液法 (Wicking Test):
- 原理: 測量液體在復雜孔隙結構的實際材料(如紙張、織物、海綿、土壤、混凝土、巖心、粉末壓片等)中的自發吸收行為。
- 操作:
- 垂直吸液法: 將條狀試樣一端垂直浸入液體,記錄液體前沿隨時間上升的高度(
h-t
曲線)或試樣吸收液體的質量隨時間的變化(m-t
曲線)。 - 水平吸液法: 試樣水平放置,一端接觸液源,測量液體在平面上橫向擴散的距離隨時間的變化(
l-t
曲線)。
- 垂直吸液法: 將條狀試樣一端垂直浸入液體,記錄液體前沿隨時間上升的高度(
- 數據處理: 通常利用修正的 Washburn 方程分析動力學數據:
h² = (γ r_eq cosθ / (2η)) * t
或m² = (C * γ cosθ / η) * ρ² * t
其中η
是液體粘度 (Pa·s),r_eq
是等效毛細管半徑 (m),C
是與多孔介質幾何結構相關的常數。通過擬合h²-t
或m²-t
曲線的斜率,可以計算γ cosθ
(稱為滲透系數)或評估材料的等效親/疏水性。
-
毛細壓力曲線測定法:
- 原理: 直接測量迫使非潤濕相流體進入被潤濕相流體飽和的多孔介質所需的壓力(通常對應于毛細壓力)。
- 方法:
- 壓汞法: 主要用于低表面能固體(如巖石、陶瓷)。高壓將汞(非潤濕相,θ≈140°)壓入干燥樣品孔隙。記錄注入汞體積與壓力的關系,可得毛細壓力分布及孔隙尺寸分布。
- 多孔板法: 常用于土壤、織物、濾材等。樣品置于多孔板上,板上方施加氣壓,逐漸增加氣壓將液體排出孔隙,記錄排出液體體積與壓力的關系,獲得毛細壓力曲線。
- 應用: 提供材料孔徑分布、臨界進入壓力等關鍵參數,對理解流體在多孔介質中的滯留與流動至關重要。
-
張力計法:
- 原理: 主要用于土壤科學、植物生理學等領域,測量土壤基質勢(主要由毛細作用引起)。
- 操作: 將一端帶有多孔陶瓷頭的張力計插入被測土壤中。陶瓷頭充滿水并與真空計相連。土壤干燥吸水時產生負壓(毛細吸力),可從真空計讀取。
三、測試關鍵因素與數據處理
- 樣品準備: 確保樣品清潔、干燥(或設定初始濕度)、無外部污染。多孔介質樣品需考慮各向異性(如織物經緯向、木材紋理方向)。
- 液體特性: 精確測量或使用可靠的液體表面張力 (
γ
) 和粘度 (η
) 數據至關重要。 - 環境控制: 溫度需恒定,因
γ
和η
對溫度敏感。避免氣流擾動。 - 數據采集: 毛細上升初期(特別是液體接觸樣品瞬間)數據非常重要但也易有誤差?,F代測試常采用高速攝像圖像分析技術精確跟蹤液面位置或質量變化。
- 參數獲取:
- 由
h-t
或m-t
數據計算吸收速率、上升高度、平衡高度(若可達到)。 - 擬合動力學曲線獲取
γ cosθ
或等效毛細半徑r_eq
。 - 分析毛細壓力曲線獲得平均孔徑、最大孔徑、孔徑分布、束縛水飽和度等。
- 由
- 誤差分析: 液體蒸發、重力影響(對寬大孔隙)、動態接觸角滯后、樣品均勻性是常見誤差來源。
四、毛細效應測試的應用價值
毛細效應測試在眾多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
材料科學:
- 評估纖維、織物、紙張、無紡布的芯吸性能(親水性、導濕快干性)。
- 研究涂層、膠粘劑在多孔基材上的潤濕、滲透行為。
- 表征粉末壓片、陶瓷坯體、多孔電極材料的孔隙結構與滲透性。
- 評估疏水/超疏水表面的拒液性能。
-
地質與石油工程:
- 測定巖心毛細壓力曲線,評估儲層巖石的孔隙結構、流體飽和度分布、采收率。
- 研究地下水流動、污染物遷移。
-
建筑工程:
- 評估混凝土、砂漿、磚石等多孔建筑材料的吸水率、抗凍融性(與水分遷移相關)。
- 研究防水材料的性能。
-
微流控與芯片實驗室:
- 設計基于毛細驅動的被動式微流體器件,利用毛細力實現液體在微通道中的可控輸運。
-
農業與植物科學:
- 研究土壤持水能力、水分運移。
- 理解植物根系吸水、木質部水分運輸的機制。
-
生命科學與醫療:
- 開發基于毛細作用的即時診斷試紙(如血糖試紙、妊娠試紙)。
毛細效應測試是揭示微觀尺度流體-固體相互作用的重要橋梁,為理解復雜多孔介質中的輸運現象、優化材料性能、設計新型功能性產品和解決諸多工程實際問題提供了定量評估的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并準確解讀數據,是獲得可靠結果、發揮其應用價值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示例格式,可根據實際引用文獻調整)
- 作者. (出版年). 書名/文章名. 期刊名/出版社, 卷號(期號), 頁碼.
- Washburn, E. W. (1921). The Dynamics of Capillary Flow. Physical Review, 17(3), 273–283.
- Marmur, A. (2003). Soft Contact: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tact Angles. Soft Matter, 2(1), 12–17.

